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6
/ 2

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分析

金加奎 

贵州省平塘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558300 

【摘要】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这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关,确诊高血压后不及时治疗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精准分析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而针对性实施治疗,对恢复患者血压水平稳定,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围绕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展开相关讨论。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治疗

引言:

    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影响肾脏、心脏、脑等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引发靶器官损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有研究已经证实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因此当确诊为高血压后需立即治疗,并预测可能发生的心脑血管疾病,做好预防与治疗。

1.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1 公认危险因素

    现有的大量报道已经证实,生活环境、年龄、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都是导致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成为高血压高危人群,长期的血压增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长期不运动、进食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也会增加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1.2 高尿酸血症

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持续增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随之提升。血尿酸水平也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血尿酸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预后差,同时也提示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

1.3 动脉硬化

讲动脉中层内膜增厚会导致血管壁僵硬,血管腔也随之扩大,这是高血压患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的病理改变,当监测到上述变化可初步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临床诊断为高血压后,可使用动脉硬化测量仪监测血管情况,实时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

1.4 血肌酐水平

    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升高,机体肾功能会下降,这是高血压进行性进展的必然结果,且随着血压水平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会导致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血肌酐作为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也可作为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间接评估指标。

2.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

2.1辛伐他汀

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多元化,其中口服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以辛伐他汀使用较为广泛。本品能够直接针对机体炎症进行改善,同时具有抗氧化应激、调节血小板功能,本品在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机制为:(1)随着人体内辛伐他汀水平的增加,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尤其是C-反应蛋白的水平下降较快,进而提示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患者随之康复。(2)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浆ANP水平,随着ANP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心衰发生风险,当ANP水平下降患者心脏功能随之恢复。辛伐他汀也是强效调脂物,持续用药能有效降低机体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这对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促进价值。

2.2 调脂药物

除他汀类调脂药外,烟酸与贝特类调脂药物在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也较为理想。烟酸调脂药物在I型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中的应用较多,进入人体后药物能够促进和增加脂肪分解,避免脂肪肝的发生,同时降低尿酸值、血糖值、血脂水平,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烟酸类调脂药物可治疗混合型高血脂,以甘油三酯与三酯血症混合高血脂为主。而贝特类调脂药物治疗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在于:药物进入人体会激活高脂蛋白酶,随着酶活性的提升载脂蛋白C3基因表达减少,PPARα被充分激活,LPL基因表达水平提高,随着药物在人体内的持续循环,TG成本被药物快速水解或清除[2]。肝脏VLDL水平也会受到贝特类调脂药物的抑制,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3 中成药

目前临床用于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较多,包括地奥心血康胶囊、血脂康胶囊、华佗再造丸、稳心颗粒、人参再造丸等药物。中医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论述集中于“中风”、“心痛”、“胸痹”等范畴,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提倡行气止痛、疏通经络、活血补血等治疗方法,将活血化瘀类中药材制作成中成药,与补气类药物联合使用,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中成药用于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药物进入人体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消散血瘀、通利血脉的功效,同时疏通堵塞血管,进而提高患者心脏与脑部的血管功能。随着药物持续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可拮抗血小板聚集反应,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同时改变微血管形态,降低心绞痛、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最终改善血管内通透性,降低患者血压。在中成药使用基础上辅助应用补气药物,如黄芪,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起到活血化瘀、增强心肌收缩力、舒张血管的作用。

2.4 康复治疗

    高血压并发心脑疾病患者除药物、手术、介入等方法治疗外,还需搭配多样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特点确定康复方案,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目前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案如下:(1)减重步行训练:利用改良降落伞吊带进行减重步行训练,配合平板车滚动活动助力患者正常行走,随着患者步态稳定性的提升,可适当减少吊带对患者腿部的约束,刺激患者自行行走,提高其自主行走能力。(2)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包括塑形训练、强化训练,指导患者每天完成八节操,包括双上肢上举、双上肢侧面旋转、双上肢平举、扭腰、开合步、绕膝、原地踏步、步行训练,每节操八个八拍,早中晚各进行一次,持续训练1个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塑形与强化训练包括上下楼梯、跳绳、立定跳远、慢跑等。(3)经颅磁刺激:根据患者心脑血管情况合理规划经颅磁刺激,通过经颅磁刺激提高患者脑部、神经系统、肝肾等组织及系统的兴奋性,经规律性刺激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3]

3.结束语

    高血压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患者血压稳定的关键,但现阶段很多中老年人对高血压并不重视,确诊为高血压后一拖再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当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后,需积极分析高危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对应的治疗方案,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调脂药物、他汀药物、中成药等,才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俏乐.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3,5(3):43.

[2]庞洪波,湛长青,宋丹丹.血栓通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10):18-21.

[3]周根娟.中医药在慢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及管理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