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2

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张世明

身份证号:332529197710087412

摘要:在岩土工程事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新颖、多样化的岩土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妥善解决岩土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建筑成本逐渐增加、工程质量不合格,以及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给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重重制约,更严重的是会给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诸多威胁。对此,相关部门与施工单位应给予足够重视,针对其存在的各类问题,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应对策略与方案。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工程项目建设增多及资源开发力度增强,对我国地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我国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规模不断扩大、发生频率不断升高,相应的对我国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危害大、突发性高,对人们安全情况造成了极大威胁,因而必须要依据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进行防控,保证人们安全生产。

1我国岩土工程及地质灾害概述

1.1 岩土工程

   地质工程学主要由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构成,岩土工程对地质特点进行描述,直观性更强、准确性更高,它的本质特征便是对不同岩土进行开挖和加固,地质灾害的防治即预防并处理可能会发生的地质灾害,生态及环境是防治的重点方面,同时兼具合理开发和利用。

1.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引发的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会给对人们生存的环境的造成影响并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地质灾害的发生没有先兆性,突发性强,尽管可对其进行预测,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有效防控,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可得出,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即人为因素。近年来,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因而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它可减轻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泥石流、滑坡、崩塌是我国常见的岩土地质灾害。泥石流主要是暴雨过后而形成的山体洪流,发生在地质条件复杂的丘陵、山地地区,该种洪流在运动过程夹带的石块和泥沙众多。导致其发生主要因素是开挖过度,大量建筑垃圾的滞留,开垦及伐木不合理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滑坡,砍伐不合理、坡脚挖掘、雨水侵蚀、地震等因素是导致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国家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道路工程开挖边坡及矿山开采都会影响地貌地质状况,地质结构稳定性被破坏,进而发生岩体崩塌。另外地面变形也是地质灾害的一种,地面变形主要是地面发生塌陷、裂缝、下塌等情况,进而导致地面发生变形。导致这一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抽取方式不合理以及资源开采过度等。发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会对附近居民、车辆过往安全等造成极大威胁,对房屋建筑结构及交通设施造成严重毁坏,对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度,选择恰当、治理效果好的防治技术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对其发生的危害性进行降低。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类型较为多样,且其危害程度也各有不同。具体而言,滑坡、泥石流、地表变形、崩塌是较为常见的四种地质灾害类型。

3.1滑坡地质灾害成因

   人类生产实践中,树木砍伐和土地开垦的力度不断加大,其使得植物根系对于山体土层的约束作用减弱 ;在长期性的重力作用下,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会,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这就使得斜坡整体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3.2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

    泥石流是我国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 ;从实践过程来看,泥石流的产生和降水量具有直接关系。岩土开挖的外力作用较为明显,若开挖技术不够规范,就会导致地面沉降变形、裂缝及塌陷等现象的发生,影响整体的稳定性,当雨季来临时,就极易造成泥石流灾害。

3.3地表变形地质灾害

    地表变形地质灾害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其包含了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多种变化形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力影响,部分变形区域有较高的概率发展成为滑坡会泥石流灾害。从发生机理来看,地表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地下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实践中,地下矿业过度开采、地下水大量抽取、表面岩溶活动、暗挖技术应用等都是引起底表变形的重要成因。

3.4崩塌地质灾害影响

    岩体崩塌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具有较大影响 ;工程建设中,陡坡是岩体崩塌的常见部位。通常情况下,崩塌区域的岩石下部空虚,而上部具有较多的土层结构,长期重力作用下,下部结构的支撑能力有所下降,当其无法承受上面的荷载时,就会发生崩塌现象。

4在岩土工程如何防治地质灾害

4.1 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环境

    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无法承受施工给环境带来的一系列破坏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就要重视植树造林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这类生物性措施的有效落实来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的产生。对此,各个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出更科学完善的防治措施。如,大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等,也只有将这些预防措施落实好,才能够尽可能减少因为岩土工程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

4.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建设要向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环境、企业,以及人民带来的危害,除了重视防治、检测工作的有效落实之外,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工作也要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具体情况,落实好护坡工程、拦截工程以及移民工程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此外,通过地层的不断加固,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进一步优化,既可以促进施工质量、进度的不断提升,也能够尽量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为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就目前来看,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工程措施就是:排水与截水、支护与遮挡、加固与护坡、卸载等,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且从某一层面来讲,也拥有相应的基础发展挑战。比如,因为切坡所而引发的滑坡可以通过地表排水,以及前端支档这一方式的科学引用来进行对灾害的有效防治。针对一些规模较大的滑坡来讲,在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之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落实好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基于此再制定相符合的防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显著提升其防治效果,才能够为边坡的稳定、安全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

4.3重视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其实,很多自然灾害在真正发生之前都会展现出较为显著的前兆,如,滑坡在发生之前,地面会呈现出很多大面积位移、裂缝等现象。基于对这些前兆的时刻观察与准确把握,可以制定出更科学有效且适合的预警措施,进而将地质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同时,还要重视、完善现代灾害监测技术的科学引用。如,可以加强如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的科学整合,基于全球定位系统来充分、准确的定位工程施工区域的地层,并对其各个阶段的移动情况作出时刻观察。基于此,再引用遥感系统来对其地形、气候等方面做出充分调查,通过有机整合两者数据,可以更精确的统计出某区域内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更科学、完善且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4实施适当的避让措施

    建设这里强调的避让措施,具体来讲,就是在保障不给施工工程质量、施工工期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对工程施工地点、时间等方面做出恰当调整。比如,在遇到雨天时,要尽可能停止作业,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工程实施合理加固。与此同时,结合具体情况,以及可能面临的灾害问题制定完善、适合的灾害转移方案,遵循就近原则来落实好对施工人员,以及附近相关居民的各项转移工作,以此来将地质灾害给环境、人民带来的危害程度控制在最小。就目前来看,搬迁、适当的避让措施在我国沿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用的较为广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4.5地脉变形防治技术

    对地脉变形方面进行防治的方法要有两种:一种是强夯法,此种方法主要是借助夯锤在土体内产生的冲击力,进而使土体自身强度得到进一步增强。此种方法将预防同治理两方面进行了有机结合,取得的防治效果较好。另外还可采取此种方法对已经发生的崩塌进行回填土的夯实。另一种方法是填堵法,此种方法可应用于坍陷程度不够严重的坑洞中。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坑洞中松软的土体进行清理,保证坑洞内除土外不含其他明显的杂质,之后填入碎石或者块石到坑洞中,使防滤层得以形成,完成后再将一些黏土覆盖在上面,然后进行夯实。

结束语

    综合上文,要想有效的提高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就必须进一步的研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从而不断的提高减灾技术,并对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此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让岩土灾害预报的精确度更加准确。在开展防治工作之前,相应的人员要提前为工程设计出建设方案,并建立健全预控体系,从而有效的推动岩土工程的开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更好的维护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瑜. 刍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 科技风, 2018(30):121.

[2] 郭华江.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8, 41(02):51-52.

[3] 阙东明. 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05):93-94.

[4] 宋睿智.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 山西建筑, 2017, 43(22):68-70.

[5] 雷林.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2013, 32(15):134-135.

[6] 周志华.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探析[J]. 西部资源, 2017(01):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