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4
/ 2

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探究

郑秋

广东誉景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523071)

摘要: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采用环保技术成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环保技术则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程度,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本文将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研究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保技术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条件,要想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想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必须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这也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之一。除此之外,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造成自然灾害频发,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必将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危害。所以,想要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控制,要以生态环境监测为基础,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为干预的手段,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这也是保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生态环境监测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更是保证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内容。

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环保技术分析

1.色谱、光谱技术

色谱技术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常用的技术类型,通常可以分为液相色谱分离、气相色谱分离、毛细管电泳等。在针对水环境进行生态系统检测时,气相色谱技术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对水体中包含的有机物种类进行全方位分类,以PHAs最为常见。当下,我国已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化对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检查的工作标准。在现代技术和国家标准体系的支持下,光谱技术得以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光谱技术主要以紫外线可见吸收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技术方法为主,可以使用各种物质在光谱方面的独特性进行物质定性以及定量测定。目前我国已经综合利用了多种光谱技术对于水体中污染物形成了对应的标准和规范。比如在检测水体中铁离子含量时,可以使用邻菲罗林分光光度测定法,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监测可以使用紫外分光法,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数据的真实性。

2.3S技术

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3S技术主要包括了RS、GIS和GPS三项技术。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RS技术是利用卫星进行远距离的实时监测,结合电磁波的改变,对于监测空间的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进行判断,以此形成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发展的预测结果。RS技术固有的扫描和拍摄功能可以将目标监测区域内的植被生长、森林覆盖面积、生态环境污染指数各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比如,在使用Rs技术进行森林系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不仅能够将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减状况实时进行监测,同时也能够分析后续可能会出现的森林生态环境变化,为接下来的森林生态系统环保工作实施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如果在森林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Rs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相关人员发出警告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或者是遏制环境事件的发展。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能够有效针对地理信息形成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后台建立完善的地理数据信息平台,以此实现对于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在数据平台日常运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在地理空间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处理等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并且能够对空间的生态环境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管理。

GP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定位体系,对于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保障监测工作得到的各项数据能够满足及时性、真实性的标准要求。以卫星作为基础建立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借助三维导航能力建立全球化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体系中的GPS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动态信息及时收集,并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能够在可靠数据的支持下生成对应的解决方案。

三、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应用及发展的具体途径

1.健全环保制度体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立健全环保制度体系,能够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体系支撑,更好地规范与约束环保工作人员的行为。因此,在生态环境监督与保护工作中,应该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有效地弥补传统制度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制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为各项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然后进一步划分环保部门的工作细节,保证每项工作都有规可依。通过合理有效地应用法律手段,能够显著地提升环保制度体系的权威性,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表现良好、贡献突出的环保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给予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2.加强对监测技术的创新,提高环保监测效率

如果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始终停滞不前,在实际工作中将无法达到环境监测的标准,难以保证所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因此,为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需要加强对技术的创新。要想实现对监测技术的创新,不仅要加强对新设备、新仪器的学习与应用,更重要的是环保工作人员思路创新。对此,环保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还要关注细节,及时发现与反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与研究监测方法与监测对象之间是否契合,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开展监测工作。

3.科学开展评估工作,做好实时环保监测

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想提高工作的效率,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估工作。而通过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能够全面、有效地监控、分析相关数据信息,还能保证第一时间找到污染源,实现对污染位置的快速锁定。同时,完成对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平台的创建后,可以立足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区域设置合适的触头结点数量,避免监测工作的开展会因为触头结点出现损坏而受到影响。另外,为了更加灵活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网络体系,从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引入移动Agent技术。

4.深化环保技术的应用,完善生态环境数据信息

在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光谱、色谱以及3S这三种比较常见的技术手段的应用,还需要善于将这些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有机结合到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为生态环保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发挥出“互联网+”环保技术的优势与价值。因此,环保部门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将每项职责都具体细化到个人,特别要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将数据产生者、使用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更新与完善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利用好监测到的数据信息,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做好对数据的加密处理工作,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安全化使用。在储存好监测数据的同时,还要做好更新工作,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信息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在生态环境的预测过程中,还能积极引入综合模拟模型,借助于先进性的智能技术,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提供帮助,从而更加科学地开展对生态环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的对策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4):52-53.

[2]常光远.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