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9
/ 2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

贾祥龙

云南技师学院 650300

【摘要】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亟待改变。本文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方法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先进技术、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教师素质等,以期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用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

引言:建筑工程测量是许多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造价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基础测量技术和地形图的测绘,熟悉施工放样的基本理论与流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工程的日益复杂化,对测量技术和方法的要求也变得更为迫切。现代遥感技术、无人机摄影技术等测绘方式在现代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因此各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也应随之产生变革。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实用的测量学习体验。同时,通过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对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提高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和测量仪器落后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学内容和教学仪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各个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倾向于传统理论知识的灌溉以及教师对仪器的教学演示和指导,并未良好实现学生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当中的平衡。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随行业的最近发展技术进行更新,导致学生接触到的内容并不能充分适应于当前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其次,教学仪器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许多学校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测量仪器仍是早期传统仪器,如普通水准仪、光学经纬仪以及钢尺等,不但不能适应当前较为复杂的建筑工程测量应用场景,较低的测量精度也不能适应当代的企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尚未整合更新科技成果的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的测量仪器使得当前“建筑工程测量”所学的实践知识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未来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教学方法传统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已经采用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知识教学的方式,这是素质教育实施后的一大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仍有部分院校仍采取纯理论教学的方法,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其次,尽管学校采取“教学+实践”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部分,教师仍多以板书加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案,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互动。较为专业、复杂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趣味性不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影响着后续实践环节的效率和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受设备、课堂项目要求的限制,大部分院校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目前的教学方法的课堂评价则缺乏对小组合作的多样化评价指标,以测量的成果作为评判小组完成度的方式将会使得很多组内学生出现“划水”的现象。

(三)教师队伍素质亟需提升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目前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来讲,由于“建筑工程测量”领域不断演变和创新,教师队伍需要具备及时获取和理解最新行业信息的能力。但目前教师由于工作压力、时间限制和专业发展方面未能紧密关注行业动态,这使得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发展难以同步,影响了学生对前沿测量技术的了解。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模式选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家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们致力于创新教学形式,以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应运而生。多媒体、电子课、慕课等微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互动式、情境式的课堂模式能够极大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研究课堂知识,主动思索学科问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课程,应采取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授课、实际案例分析以及实地测量等环节与上述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系统理解测量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当中。同时,“建筑工程测量”还可以引入项目驱动型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实施

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理论讲解、实践讲解、实践过程等多个环节完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体系。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性地、以学生为中心地开展理论讲解课堂,确保理论知识的深入讲解。在课程一开始,确保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等有较为清晰地了解,并在讲课之前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前置知识,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深入的讲解奠定基础。在设计课程结构时确保逻辑清晰有序,采用交互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理解。上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虚拟实验室、视频演示等多种多媒体教具,直观展示理论概念。在实践过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讲解,包括明确实践内容、实践目标、实践结果的展示形式等,并安排相应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们走出教室,亲身参与到测量工程当中。同时还需积极引进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手段,如全站仪、激光测距仪器等,使学生们熟练掌握现代测量工具,提高测量工作效率。

(三)课程考核办法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对应着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分开计算,并设置合适的计算权重。例如课堂考核成绩占总成绩20%,实践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4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中,课堂考核成绩需包括出勤率、与教师的互动率、课堂参与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多项指标,并为这些指标赋分,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考核成绩体系。在实践能力考核当中,基本分数包括实际的测量实习结果完整性,实习报告、实习汇报演示的专业性和完整性等要素,同时还需包含小组的协调性分数、组内贡献值等要素,从而实现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在实践课上的情况。理论考核则可以采用笔试的方法,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在课程考核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师-学生反馈体系,设计定期的测验、作业和课堂互动,通过及时地反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全面分析,深入挖掘了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进显得尤为迫切。通过研究,本文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多方面的改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更贴近实际的内容设置,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建筑工程测量专业人才,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鑫哲.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有效教学开发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02):33-37.

[2]陶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建筑,2022,29(10):132-133.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2.10.055

[3]李艳霞.“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居业,2021,(10):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