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能源发展规划及消纳能力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地方新能源发展规划及消纳能力提升策略

胡朝阳、李少鹏、燕敏飞

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当前,我国地方新能源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各种新能源都有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新能源企业和产业集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地方新能源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新能源总量仍太少,各类新能源发展不平衡,新能源成本仍较高,政府政策不力也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为了推动新能源更快更好发展,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能源替代的技术路线和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和顺序,建立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地方新能源;发展规划;消纳能力;提升策略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持续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地方新能源事业有了不小的进步,取得了一定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因此,对地方新能源的发展状况需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地方新能源发展规划及消纳能力提升策略,能够为地方新能源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地方新能源发展规划

结合新能源发展实际,依据《电网“十三五”主网架规划研究》可知,风电、光伏建设时序不确定因素较多,某地区目前尚无风电项目建成光伏项目截止 2019 年底建成运行共 630 ,2020 年以来由于国家光伏补贴政策调整,光伏项目规划较少。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指出新能源发展应优化能源结构,确保分散式风电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调研政府相关部门、电源企业,收集某地区风电、光伏发展规划、项目规划,以及客户给予的接入委托,现给出某地区新能源发展规划如下,并针对新能源项目提出下一阶段接入方案的研究任务[1]

1风电发展规划项目

根据地方能源局文件《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规划 (2018~2020 年)》,结合土地、电网及风资源条件落实情况,某地区截止2020 年共规划分散式风电项目6 ,总投资 8.16 亿元,总装机容量 10.2 万千瓦,项目分布在 S 区(1个、2 万千瓦)、A 区(1个、2.1 万千瓦)、B 区(2个、1.4万千瓦)、C 区(1个、2.6 万千瓦)及 D区(1 、2.1 万千瓦) 。

2光伏发展规划项目

根据《10kV 及以上光伏发电接网工程摸查表》、核准文件以及电源企业提交的光伏接入委托等相关资料,结合土地、电网及太阳能资源条件具体情况某地区共核准太阳能项目 36 ,总装机容量 10.533 万千瓦,分布在 S 区(11个、2.6888 万千瓦)、A 区(6 、0.609 万千瓦)、B 区(5 、4.4332 万千瓦).C 区(13 、2.202 万千瓦)及 D 区(1 、0.6 万千瓦)。

二、新能源发展必要性

1控制大气污染的需要

以河南省为例,其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占能源消费的75% 以上。煤炭燃烧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氨等气体污染物,这些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相遇溶解,形成酸雨降落到地面,会腐蚀建筑物、损坏文物古迹、使土壤酸化造成粮食减产;另一方面,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细微颗粒,是PM2.5的主要来源,对地方而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雾问题持续加剧的元凶。根据相关研究,造成雾的首要原因是燃煤排放,在 PM2.5 来源中占比高达 31%;其次是机动车尾气占比 23%,工业排放占比 21%,工业排放的核心仍是工业用途的燃煤排放。各种新能源则在其全生命周期只排放很少的大气污染物,如太阳能、风能,或者基本不排放大气污染物,如地热、沼气利用等。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明显,首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多。《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的燃烧,一吨标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 2.7 吨。我国是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2016 年消费了全世界 50.6% 的煤炭,32007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承受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中国政府承诺到 2020 年实现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一45%,2030 年前停止增加碳排放,为实现这些承诺,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排放较少的新能源。

三、地方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强规划管理

新能源规划和管理是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制定新能源规划时,地方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和路线图。同时,应完善新能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运营符合法规要求[2]

2完善消纳网络

新能源消纳网络的建设是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在新能源消纳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中,地方应该注重整体规划和优化布局,提高新能源输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强对新能源消

纳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运行安全可靠。

3加大建设力度

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既可以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还可以有效消纳新能源。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新能源技术和产业模式,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此外,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促进协同发展

加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衔接,建立新旧能源互补体系,构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消纳的新模式发挥产业已有科技和产能优势,打造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应用的新场景、新方式,实现多种能源区域衔接与协同,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5开展科技研究

开展新能源科技研究,增加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建立“新能源 + 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储能设施准入标准。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明确储能市场定位,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推广新能源建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技术,结合先进的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技术,使建筑具有自给自足的能源系统,提高建筑能效,实现新能源与环保的结合。

6加快汽车普及

新能源汽车可以作为地方电力负荷的新增长点,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汽车充电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市场将逐步向电动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变。此外,新能源汽车也可积极推动充电设施建设,特别是快充设施,以快速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3]

7推动信息建设

加大电网投资,扩大接纳能力,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加强电网建设,缩小区域差距。推广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网管理和控制水平,增强对新能源的适应性。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提高其智能性、自适应性和互动性,将新能源消纳和智能管理有机结合,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和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外送通道建设,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强化西北电网架结构,提升省际电力互补互济能力,建设大送端枢纽型电网,助力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8加强政策引导

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扩大,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激励新能源的消纳和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采取灵活的消纳方式,如增加储能装置等。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结语

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说,地方应加强新能源规划和管理,完善新能源消纳网络,加大新能源投资和建设力度,促进新旧能源协同发展,积极开展新兴科技研究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强市场化运作和政策引导,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参与,强化新能源消纳.为地方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璇.服务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N].中国电力报,2023-03-14(004).

[2]孟浩,熊书玲,王大伟.“双碳”目标下青海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J].青海科技,2021,28(05):10-16.

[3]姚金雄,王芝麟,张涵.陕西电网新能源消纳问题研究[J].西北水电,2018,(0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