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场所卫生知识你知道多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关于公共场所卫生知识你知道多少?

王莲花

资中县重龙镇卫生院  641200

在我国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理念的当下,每位公民都应当或多或少了解和掌握一些公共场所卫生知识,注重维护自身安全,避免在光顾公共场所的过程中接触病菌、细菌,进而遭受病菌、细菌的侵害,威胁自身身体健康;同时能够增强公民的卫生意识,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卫生,禁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共同营造健康、安全、卫生的环境。以下将为大家普及关于公共场所卫生的基本知识。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

所谓公共场所是指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为满足公众工作需求、学习需求、经济需求、文化需求、社交需求、娱乐需求、体育锻炼需求、医疗卫生需求、休闲娱乐需求及旅游度假需求等可以使用的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他设施的总称。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公共场所主要分为七类,包括28种,即:1)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2)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3)影剧院、录像厅、游戏厅、舞厅、音乐厅;4)体育馆、游泳馆、公园;5)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6)商场、书店;7)候诊室、候车室、公共交通工具。

从公共场所应用情况来看,它具有的特点是人员比较密集,且人员流动性较大,频繁接触; 场所内设施及物品具有公共性,任何到公共场所的人都可以使用,这使得公共场所的设施及用品容易被污染,并且作为细菌或病毒传播的媒介,传播给不同的人,增加人们感染病毒、细菌的概率;公共场所内人员较多,可能存在某些携带病毒或者细菌的人,通过场所内空气、设施、用品等进行病毒、细菌传播,增加人们患病概率; 公共场所人员集中,且场地较大,对其监管比较困难。

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公共场所卫生是指通过研究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公共场所环境污染,及不良环境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不良环境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制定并且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及卫生要求,以此为依据,拟定并且实施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公共场所卫生措施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条件,切实有效地保护公共场所使用者及从业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从公共场所使用情况来看,公共场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皮肤霉菌病等,会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相关执法监督人员需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公共场所卫生设计规范》等,加强对公共场所环境的管控,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

三、公共场所卫生要求

  1. 从业者需要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等相关规范要求,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到有关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
  2. 公共场所从业者需要办理健康证,执健康证上岗工作,如若从业者患有病毒性肝炎、病毒性痢疾、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皮肤病、渗出性皮肤病、流行性感冒等,禁止上岗工作,避免携带病毒、细菌,致使其在公共场所内传播,造成广大消费者染病。
  3. 公共场所从业者需要做好场所内设施及用品的消毒与清洁,避免设施或者用品携带病菌、细菌,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比如酒店、招待所等公共场所需要为消费者更换床上用品,并且需要对更换下来的床上用品进行清晰、消毒及保洁;比如理发店需要对理发刀具、梳子、毛巾等予以消毒;比如美容院需要对拖鞋、美容巾、床上用品、面盆等予以冲洗和消毒;比如茶座需要对茶杯、拖鞋等不同用品予以合理分类,放置在不同的消毒桶内进行消毒处理;电影院、展览馆及博物馆等场所需要及时清理垃圾,做好地面清洁及室内摆件的清理,还要注意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 公共场所从业者还必须穿着工作衣帽上岗,并且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期间禁止抽烟,不得佩戴戒指、耳环、涂指甲油。
  5. 公共场所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实施控烟措施,包括设置禁烟标志;要求服务人员禁止抽烟;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劝阻消费者禁止吸烟。
  6. 还要加强公共场所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室内温湿度监测、采光监测、声音监测等等,以便及时发现环境问题,比如产生噪音污染、空气质量不佳或室内采光较差等,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处理,解决环境问题,为广大消费者营造干净卫生、温馨舒适的环境。
  7. 从业者需要加强公共场所空气控制。公共场所场所内空气污染物较多,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甲醛、微生物等等,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公共场所内空气污染物来源比较广泛,可能是室外环境不佳,含有烟雾、花粉、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空气进入公共场所,致使场所内空气质量不佳;可能是场所内某些人员携带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或排出二氧化碳等,致使场所内空气质量不佳;可能是公共场所内燃烧煤炭等,导致场所内空气中含有可吸入颗粒物;可能是公共场所内新购入的各种用品释放有害物质,比如苯、甲醛等。公共场所从业者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通过设置空气净化器等,改善场所内空气质量,为广大消费者营造安全、卫生的环境。

四、消费者如何判断公共场所卫生达标与否?

从业者需要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条件,符合卫生标准。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难以准确判断公共场所卫生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此时消费者应当详细查看公共场所环境,了解场所内是否悬挂卫生许可证,如若未悬挂卫生许可证,则说明公共场所卫生条件不符合卫生管理要求,卫生条件不达标;观察公共场所为消费者提供的用品用具是否干净清洁、无异味、无污垢,如若用品用具较脏或者有异味,则说明公共场所卫生条件较差;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公共场所内空气清新与否来判断公共场所卫生,如若公共场所内有异味,则说明公共场所卫生较差;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观察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个人卫生情况,判断公共场所卫生情况。

五、消费者如何选择卫生、安全的公共场所?

虽然不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不仅相同,但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察公共场所环境、用品等方面卫生情况,判断公共场所卫生情况,进而选择更为干净、安全、卫生的公共场所。比如选择酒店时可以查看公示的卫生信誉度等级标识、检测报告;可以查看室内环境是否干净卫生;乐意查看床单、枕套、被罩、茶杯、水壶等用品是否干净卫生;可以查看室内防蚊、防鼠、防尘设施配置齐全与否。如若答案是否定的,则说明酒店卫生条件较差。比如选择游泳场所时消费者应当查看泳池公示牌上悬挂的卫生许可证、卫生信誉度等级标识、泳池水质检测报告等,判断游泳场所卫生条件;消费者还应当查看游泳场所更衣室、淋浴区、卫生间等区域设置情况及各个区域内卫生情况;消费者还应当查看游泳池内水质情况,比如水质应清澈透明;浸脚池水质应干净;消费者还应当闻游泳池水的味道,如若有淡淡的氯味,即为正常,如若氯味过浓,刺鼻,则泳池水安全性不高,可能损害人体的皮肤、眼睛、毛发等,如若闻不到氯味,那么可能是游泳池消毒不到位,泳池内水质的安全性不高。

总结: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及休闲娱乐之中不可避免地出入公共场所,如若公共场所卫生条件较差,存在细菌或者病毒,那么可能遭受病毒或者细菌的侵害,致使自身患病。因此,需要多了解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包括公共场所定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要求、公共场所卫生条件判断等,以便在出入公共场所之际能够通过场所环境、设施及用品配置情况、服务人员个人卫生等方面了解场所卫生条件,进而选择更安全、卫生、干净的公共场所,以便避免自身遭受病毒、细菌或有害物质的侵袭,保障自身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