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温存——《斑纹》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那一抹温存——《斑纹》教学设计

唐晶晶

宁波市姜山中学 浙江  宁波  315191

教学目标:1、把握行文思路,了解文中提及的自然界各种“斑纹”。2、理解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揣摩文中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3、品味本文的哲理性语句,领悟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明确本文的教学定位,体会主旨。

一、导入:

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这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来自于《斑纹》的结尾,作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文字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斑纹》,感受作家心底的那份温存。

二、寻找斑纹

文题即为文眼,请找出与斑纹相关的事物。

其他动物:第六段或第七段阅读,体会语言特色,说明方法,修辞的运用。

大地:土壤的线条,大大小小的麦田、禾苗、庄稼留下的茬、美丽的冰化、雪地的足迹、脚印、河流的叶脉等,这段文字充满了诗意美。作者以赞美的语言描写出大地上的斑纹,犁铧拉出的线条,分割均匀的麦田,秋天成熟的麦芒,冬天大地把自己的斑纹隐藏起来,却在窗上留下冰花,雪地上留下小爪痕,然后等到“冰雪融化,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

说明顺序:由小到大  由具体到抽象

三、感受温存

过渡:在我们的作者眼里,虽然世间万物千差万别,但是都和斑纹有关,斑纹无处不在。那么,这具体到抽象的斑纹到底表现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温存呢?

周晓枫在《(斑纹)自序》:我想起散文作家苇岸,那个朴素的、执拗的、话语迟缓的高个子兄长,想起他温暖而高贵的抒写。我选择动物题材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最后的病床上曾给予我鼓励。今年苇岸过世两年的祭日,我们再次来到他的书房。眺望窗外时,我意外地发现,在屋檐一角,在被苇岸形容为像一只籽粒脱尽的向日葵或一顶农民的褪色草帽的旧巢边,胡蜂出于强烈的感情惯性,筑建着一只新的蜂巢。愿苇岸得知蜂的留恋。愿他从《斑纹》里得知我的问候和谢意

活动:请学生阅读8—14段,找出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注意其中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探究作者的言外之意。(设计PPT,重要的句子)

(一)学生活动

(二)重要句子赏析

1、本段写到了动物的眼睛长的方位的差别,是不是与斑纹无关?

有关,它直接说明眼睛生长在什么地方,是生存的需要,也就暗含着生物生长什么样的斑纹也是生存的需要,不同的生物的斑纹各不相同。

2、怎样理解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

说明鹿在自然界里生存的艰难,一头鹿能活到衰老而未死去,说明它经历过一次次的逃脱,一次次的侥幸,那么,这幸福里面也含有斑纹的功劳。

3、写生物的群居与独居,是否与主题脱节?

不脱节,生物生存的能力有很多,本领也有很多,弱小生物不仅有斑纹的保护,还用群居这个方式,来保护自己。

4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

独居的虎的猎物却是群居的鹿,死亡来临时“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是自然的现实。对“团结就是力量”的质疑可见作者的理性的思考,但我们也可看到鹿群的群居仅是有一个团结的表象而已。相互掩护是指面对死亡时奔跑的每一只鹿都可能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因而成了其他鹿的屏障。但它们并不是一个团结的整体,面对敌人的捕食,它们只有逃跑,个个都想保命,那结果必然是相互推脱。所以说鹿群的团结仅有数量层面的形似却少了精神实质的神似。

这段文字,哪里是在说鹿群与虎,分明是一个极具人文思想的现代作家对自由、平等、生命的深切关注与理性思考。

5斑纹,对称设计

奶牛与毒蜂: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6、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 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生命中到处充满强弱、美丑、善恶,这就是生命的两极,构成生命的斑纹的最基本的底色.

7、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8、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9、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就象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不同的情感的斑纹,这是生命的又一神奇处。

正像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了不同的情感记忆。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不惜动用了两组反差极大的意象:美女的曼妙文身和病变的疱疹,母亲的妊娠纹和遇害者身上的恐怖条痕。作者告诉我们,斑纹并不都是美丽的,斑纹也并不都代表完整,就和我们记忆中的斑纹一样,也有爱与悔恨。

10、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三)小结:原来,每一道斑纹,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在创作《斑纹》系列作品的时候,也曾说过这样的话语:

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是怀着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

小结:作者的笔下虽然写了很多关于动物的作品,可是又不仅仅止于动物的自然界,她将更多的目光投到了人类社会,有了种智慧的神思。所以很多文学大家对她的作品有了这样的评价: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蓬桦《绚丽的版图--〈斑纹〉阅读》)

从周晓枫的笔法中我们读出的是着了诗的外衣的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岂不令人感到温暖和敬畏!——作家张炜

同样,我们的同学在读了这篇文章后,也有了内心的感受:

(学生答案分享)

四、回味温存

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再体会作者内心的温度后,我们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结尾句,加点字该怎样朗读,为什么?

神:重读,敬畏之情

我们:轻读,人类的渺小

不过:有种顿悟感 ,轻读

学生朗读体会

五、课堂小结:

周晓枫,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总是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斑纹),在说明文中用意想不到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意义与价值,使她笔下的文字有种饱满的热情与温度。愿我们,在感受了这一切之后,也能够让自己的文字有更多不停地追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