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全业务承载传送网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6G全业务承载传送网建设探讨

陈宜昌

中通服中睿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30

摘要:面向未来数字化发展进程, 6G将在5G基础上全面提速,构筑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场景,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全面赋能万事万物,推动社会走向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数字化世界。6G网络将在智享生活、智赋生产、智焕社会三个方面催生全新的应用场景,传送网作为基础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重构与优化以满足6G业务场景需求。

关键词:4G5G6G 、PTN、SPN

1. 5G传送网现状分析

SPN由中国提出和设计的自主原创性技术,SPN已成功在ITU-T完成7个系列标准立项,以及四大核心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成为了继SDH、OTN之后的新一代传送网技术体系。前期5G移动通信传送网通过NSA组网,通过Option3x方式进行逐步演进,最终演进到SA。NSA使用现有4G网络的基础设施,运营商辅以一定的技术改造或新建5G网络设施,最终来实现5G网络的部署,大大节省建设投资。

5G传送网架构拓扑图

5G在业务特性方面,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等典型业务场景将分阶段逐步引入。运营商采用SPN(切片分组网)技术搭建一张全新的传输网络,用于承载 5G的各类业务需求。与4G传送网对比,5G传送网SPN技术架构,实现了TDM和分组有机融合,支持L0到L3能力,契合5G无损、高效的承载需求,具备大带宽、低时延、网络切片、灵活连接、高精度同步和统一管控等技术优势。

1.1 城域网骨干层、汇聚层

5G+垂直行业、政企专线的应用,催生出大量具有小带宽、软硬隔离结合、确定性低时延、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等承载需求的业务。作为面向未来的5G移动承载技术,MTN需要突破5Gbit/s颗粒度的硬切片单元,向Mbit/s级别硬隔离切片平滑演进。SPN/MTN小颗粒技术聚焦构建端到端高效、无损、柔性带宽、灵活可靠的通道和承载方式,将硬切片的颗粒度从5Gbit/s细化为Mbit/s级别,以满足5G+垂直行业应用和专线业务等场景中小带宽、高隔离性、高安全性等差异化业务承载需求。

4G、5G传送网骨干、汇聚层对比

对比4G传送网骨干、汇聚层,5G传送网在城域骨干层进行了分化,分化为地级市SPN骨干环、县级市/县SPN骨干环。核心网MEC下沉至SPN接入层,EPC(4G核心网)被分为New Core(5GC,5G核心网)和MEC(移动网络边界计算平台)两部分。MEC移动到和CU一起,就是所谓的“下沉”(离基站更近)。需求多样化,则要求网络多样化;网络多样化,则要切片;要切片,则网元要灵活移动;网元灵活移动,则网元之间的连接要灵活变化。

同时,为了提升时延能力,应对这种大颗粒业务带来的传输需求缺口,传输网也需要增加GE及以上大颗粒数据业务的透明传送和光层组网保护能力,一方面提高机房间中继光缆的纤芯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数据业务的传送质量。因此,4G、5G传送网核心层、骨干层、汇聚层通过OTN为业务提供时延能力支撑。

1.2 城域网接入层

5G网络重构3个功能实体: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DU(Distribute Unit,分布单元);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

① 与传统4G宏站一致,CU与DU共硬件部署,构成BBU单元。

② DU部署在4G BBU机房,CU集中部署。

③ DU集中部署,CU更高层次集中。

④ CU与DU共站集中部署,类似4G的C-RAN方式。

CU、DU、AAU网络部署形态

CU、DU、AAU部署方式的选择,需要同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业务的传输需求(如带宽,时延等因素)、建设成本投入、维护难度等。如果前传网络为理想传输(资金充足),CU与DU可以部署在同一个集中点。如果前传网络为非理想传输(资金不足),DU可以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方式。

2. 6G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全域覆盖、万物连接场景

在现有5G万物互联的基础上,6G对人、物、环境的感知以及虚拟空间提供一个更高质量的连接,夯实国家的核心基础设施,为产业升级、智慧生活、社会治理提供一个丰富的连接和服务。

2.2 跨界融合、场景智联场景

从实现方式角度,6G网络将与其它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支撑网络与服务的升级拓展;芯片、软件和设备及解决方案将进一步实现平台化、软件化、IP化、开源化和智能化,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2.3 提供连接、感知、算力的网络能力场景

6G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无线感知、网络算力、智能化等新能力,则要求6G具备更强的控制面架构。

3. 6G全业务承载传送网建设探讨

6G实现全域覆盖、万物连接,跨界融合、场景智联,提供连接、感知、算力的能力, 6G城域网由下而上,城域传送网汇聚层、骨干层能力将继续下沉至接入层,重构6G传送网结构。

3.1 城域网骨干层、汇聚层

“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

为应对 6G 时代大规模连接、超低时延通信、多样化定制需求,网络需引入分布式部署机制。“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是业界首次系统化的6G网络架构设计,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界在6G架构设计、关键技术选择等方面形成共识。“三体四层五面”的 6G 总体架构,从空间、逻辑与功能组成三个角度呈现一个跨域、跨层、多维的 6G 网络。

运营商从企业效益出发,将利旧现有5G传送网资源的基础上,以通过新技术改造或新建6G网络,最终来实现6G网络的部署。开放使能层、服务化功能层为对外平台化软能力应用,6G全业务承载传送网建设,主要贴合路由与连接层、资源与算力层进行城域网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重构。

3.2 城域网接入层

6G 网络分布式部署将成为必然。 为应对 6G 时代大规模连接、超低时延通信、多样化定制需求,网络需引入分布式部署机制。分布式和网络自治是从网络维度对 6G 设计进行考虑,自包含从网络单元能力进行考虑。 

微网络划分

微网格划分,每一个业态类型区域根据潜在用户规模可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微网格。根据业务密集程度、潜在业务形态、微网格覆盖半径,结合市政道路走向和建筑物情况,将网格单元划分为多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按照不同的覆盖业务内容进行属性划分,可分为住宅小区、大专院校、商业区、城中村、专业市场、工业园区、政府大楼、军区大院、公共绿地等。对于暂无覆盖需求的区域,暂不划分微网格,在后期业务形态明确后进行划分覆盖。

多个微网格组成1个网格,每个网格建议选址1个综合业务机房,作为6G 分布式节点/集中式节点。6G 分布式节点需支持自包含,具备完整的功能、资源、连接能力,可独立完成闭环网络流程处理。 要求分布式节点具备完整的系统框架,即支持控制面信息处理、用户面业务处理、用户数据、安全防护、网络自管理自优化等。

6G 分布式自治网络架构(DAN)

接入层引入可灵活部署、即插即用、资源自足的分布式微云单元 SCU,满足自治能力,可以实现无人管理,自主运行,自动感知环境变化。基于上述分布式、自治、自包含的考虑,采用 6G 组网分布式自治网络 DAN(Distributed Autonomous Network)架构 。DAN 网络架构由分布式微云单元 SCU(Small Cloud Unit)及其相关协议组成。SCU 为构成 DAN 架构的最关键模块单元,可支持在网络中分布式部署,具备自包含和自治能力。

4.结语

6G将提供完全沉浸式交互场景,支持精确的空间互动,满足人类在多重感官、甚至情感和意识层面的联通交互,实现真实环境中物理实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6G丰富的业务场景,没有既定的模式,需要在不断探索新型网络架构的基础上,从而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 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

2. IMT-2030(6G)推进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2021年6月6日。

3. 中国信通院推进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IMT-2030(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