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无人入睡》中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3

《亚历山大无人入睡》中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研究

李佩宝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2

【摘要】《亚历山大无人入睡》是埃及作家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所著的现实主义小说,该部小说以二战时期的亚历山大为背景,讲述了战争时期平民的生活状态。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景、写作手法、故事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去探究其现实主义文学特点,从而进一步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亚历山大无人入睡》、历史、纪实、大众

一、作者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的现实主义写作情怀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于1946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1973年毕业于亚历山大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毕业后在埃及文化部门工作多年。其著作丰富,以长篇小说为主,其中有《距离》、《在第六十七个夏天》、《热恋与流血的夜晚》、《猎人与野鸽》、《他乡》、《海蚕》、《亚历山大无人入睡》、《海燕》[1]等,并有五本故事集,《树与麻雀》、《关窗》、《空间》、《古船》等。此外,易卜拉欣还有一些译作以及关于自身创作历程的自述如《写作的背后——我的创作历程》等。

易卜拉欣的小说题材多以战争题材为主,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普通民众。例如《亚历山大无人入睡》叙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生在亚历山大市的故事;《海燕》讲述的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亚历山大市的故事;《在第六十七个夏天》则讲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带给埃及的影响。其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纪实的叙述方式,细腻的描绘手法,将战争时期平民百姓的生活展现在小说当中,并从普通人的视角与经历来讲述埃及的近现代历史。

易卜拉欣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的城市环境、创作之时的文坛潮流是分不开的。其对故乡亚历山大市的热爱,对平民生活的关注,使其创作内容始终围绕着小人物,而越来越倾向于大众文学的埃及文坛也为易卜拉欣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一)城市与现实主义写作

1946年12月2日,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出生在埃及亚历山大市,自出生起,其便于这美丽的海滨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成长于平民区,也曾在亚历山大造船厂工作,感受着这个城市最为普通的大众生活;与此同时,易卜拉欣也是在这个城市不断求学、求知,深受亚历山大独特的文化与历史的影响,这些经历与影响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

易卜拉欣曾在半岛电台的节目中谈起对亚历山大的热爱,“亚历山大拥有着灵魂,她将伴随着自己直到死亡,对于自己而言,她是心中的第一个城市、第一份爱慕、是思考,也是存在。”[2]此外,易卜拉欣也在另一家电台节目中这样评价他的故乡,其说道:“亚历山大在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也许是其依托的海洋赋予她的……亚历山大是世界之城,其容纳了众多的种族,给思想者们以自由之路。”[3]这样的亚历山大给予了易卜拉欣深度的思考,浓厚的情感以及丰富的创作来源。

从其小说的内容来看,易卜拉欣将创作的热情都投入到了亚历山大,在其十几本长篇小说中,除了《他乡》与《海蚕》等几部作品,其他都是以亚历山大为小说背景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亚历山大三部曲”,即《亚历山大无人入睡》、《海燕》、《乌云下的亚历山大》。这部巨著分别讲述了二战时期、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以及上世纪末的亚历山大,将这个城市50多年的历史变迁、大众生活、思想变迁展现给读者。

(二)埃及20世纪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影响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埃及小说的成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作家们既受到前期阿拉伯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又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将三者皆融入到作品当中,承上启下,展现了埃及小说繁荣发展的景象。这些作家们承袭了前辈们强烈的责任感,作品中多反映出国家、民族、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同时又将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在作品当中,以这些小人物为主角,推动了阿拉伯小说朝着更加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展现了纯朴的大众文学。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便是这些六十年代辈作家的一员,其创作手法多为现实主义,与同辈作家易卜拉欣·艾斯兰、海利·舍莱比、杰米勒·阿蒂亚·易卜拉欣、穆罕默德·白萨提等皆着眼于叙述平民大众的故事,以小人物为小说的主人公。

易卜拉欣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受埃及五十年代辈作家的影响,如尤素福·伊德里斯。这一批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登上埃及文坛,具有强烈的历史与民族使命感,因此创作手法多选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此来反映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与社会畅想。易卜拉欣曾在半岛电台的节目中说道:“除了希腊文学的史诗,纳吉布·马哈福兹、尤素福·伊德里斯以及  都对我有深刻的影响。”[2]埃及文学巨匠纳吉布·马哈福兹的现实主义作品对易卜拉欣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一点上,其精细的场景描绘以及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都在影响着易卜拉欣。易卜拉欣曾评价道:“文学作品应该展现真实的阿拉伯世界,就像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小说那样。”[2]因此,易卜拉欣力求在其作品中展现真实的阿拉伯世界,展现真实的亚历山大,将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运用到多个作品当中。

(三)《亚历山大无人入睡》的现实主义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无人入睡》是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的代表作之一,于1996年出版,并于同年获得开罗国际书展奖,被评为书展中的最佳小说,同时也是易卜拉欣最为优秀的一部作品。《亚历山大无人入睡》以亚历山大为背景,讲述了二战时期平民生活的故事。整本书现实主义风格显著,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其背景却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素材,甚至其中每一件新闻都是有历史依据可寻。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决定写这部小说的想法萌生于一段旅程。1990年夏天,易卜拉欣带着家人去度假,旅途中便经过了阿莱曼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记录了二战中的各种详细战役,这段经历使得易卜拉欣产生写一本战争相关小说的想法。“二战于1939年开始,直到1942年,法西斯轴心国于阿莱曼战败,彻底从非洲撤出,二战才在非洲结束。而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生存下去?仅仅是历史与政治的资料是不够的。”[4]于是易卜拉欣开始寻找各种有关二战时期的资料。“我到埃及图书馆中开始了同报刊为伴的旅程。后来发现金字塔报中有关于埃及与世界的重要新闻。我开始天天阅读金字塔报,阅读从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的报纸。我捕捉到很多重大事件,同样,还有很多平常的小事与奇闻。就这样我将一些小说会用到的政治、战争事件以及埃及人普遍的日常生活、亚历山大市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的内容涵盖所有物品的价格,甚至是火柴盒的价格、所有服装品牌、电影、戏剧、展览的名称、汽车的种类、埃及以及国际演员的名字、作家、记者、音乐家、埃及流行的体育运动……”[4] 由于庞大的记录工作,易卜拉欣创作《亚历山大无人入睡》这部小说耗时六年之久,将二战时期的亚历山大从过去的报刊与史料中挖掘了出来,以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典例。

二、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亚历山大无人入睡》这部小说以二战时期为历史背景,亚历山大市为舞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迈基德丁与其朋友迪木亚之间的友谊以及两人如何在亚历山大中艰难谋生的故事,两人共同在艰难的岁月中寻找自我,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共同感受亚历山大这个城市在二战时期的变化。这部小说以细致的场景与心理描写,再现了二战时期亚历山大居民的生活场景,涉及了该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

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二战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是主人公在亚历山大生活的纪实性,小说对普通生活的描写极为细致,是作者易卜拉欣运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重要内容。

(一)历史背景成为小说支线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在《亚历山大无人入睡》这部小说中,花了大量笔墨来叙述欧洲的二战战场,为该部小说做了历史背景的铺垫,也使得历史背景成为了小说的一个重要支线。易卜拉欣以插叙的方式向读者交代二战的进程,把大环境下的各种重要历史事件穿插在主人公迈基德丁普通的生活中,将主人公平凡的命运与二战时期的国家命运甚至是世界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历史背景在小说开篇中便出现,“希特勒在总理府前来回踱步,将手背在身后,微微低着头,陷入了沉思,但紧抿的嘴唇使得其胡子微微突出,睁开的眼中充满了怒火,感觉怒火像是要在胸膛中爆炸。他彻底忽视了总理府旁站岗的守卫,甚至是觉得这些守卫在跟着他走动,他在想着,如何抓到波兰政府总统并将其囚禁。”[5]小说在开篇以希特勒的视角展现了二战的具体情况,以直接的方式为小说历史背景做了一定的铺垫。

小说的整体结构是主人公的故事主线与历史背景支线交错叙述的,在开篇讲述了一部分历史支线后,主人公的主线才开始进行叙述,随后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历史背景支线会穿梭在主线当中,或是以法西斯轴心国的视角,或是以路人谈话的方式展现,使得战争的风声一直贯穿在主人公生活当中,向读者完整的呈现了二战时期亚历山大市民的生活状况。

(二)纪实性的大众生活

《亚历山大无人入睡》这部现实主义小说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是作者易卜拉欣在阅读大量资料之后所作,其主人公迈基德丁在亚历山大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特点。此外,小说全篇主要采用细致描写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衣着、住所的布局甚至是亚历山大的街道都进行了非常精细的描绘,力求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例如对亚历山大街道的描写:“不久之后马车夫进入了欧麦尔·本·哈塔布大街,许多小店铺被小小的黄灯笼照亮着,街道也被照亮,只有很少的店铺在使用电灯。在城市公厕处,车马夫进入了伊希斯街,这条街道的大部分沿街店铺都打烊了,当车马夫进入拉吉布街,从店铺中透出的灯光更明亮了些,路上的行人、出租车、敞蓬车也多了起来,在这时有一节电车从他们前面远远地经过,柱灯被漆成了深蓝色。灯光几乎不能到达地面,少许店铺中电灯的光亮射到空旷的路面上,照出了许多处破碎的路砖。”[5]

对主人公迈基德丁借住在其兄弟巴哈家的描写:“一个两层小屋,搭建在两个房子中间,这两个房子一层的高度都比两层小屋还高……但祖赫尔的悲伤之情很快被震惊替代,巴哈的房间干净又整洁,麝香的香气弥漫在屋中,而巴哈自己穿着衬衫、长裤与白色的皮鞋,像是城里人一样。他不再是她在十年前所见到的那个人了。难道在亚历山大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吗?”

[5]

《亚历山大无人入睡》这部小说对于场景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是十分细致,仿佛小说由一幅幅真实的画面构成,凸显了小说的纪实性,这种纪实性不是刻意专属于小说中的各种历史事件叙述,而是存在于大众生活的描写中。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将纪实性与大众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得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更为突出。

三、《亚历山大无人入睡》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

对于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而言,其作品的本身便能代表了作家的思想,作家们往往会通过作品来反映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与问题,有些作品甚至会将层面上升至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而《亚历山大无人入睡》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作者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更多的是去展现大众生活,展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亚历山大无人入睡》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所展现的大众生活上。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作为“六十年代辈作家”,其本身处于一个埃及小说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现实主义往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中间过渡阶段,因此,其作品不仅仅承接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手法与特点,同时也受到了埃及小说流变的影响,具有了埃及小说从现实主义往现代主义过渡的特点,即越来越大众化,是体现现实主义小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品之一。

四、结语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运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夹杂在报刊中的关于亚历山大市民生活的内容提取出来,并以历史小说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作品中包含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纪实性的大众生活,使得《亚历山大无人入睡》这部作品具有了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此外,作品中对于亚历山大大众生活的生动展现使得这部作品又具有更强的大众文学特点,体现了现实主义小说向更为大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下册》[M]. 译林出版社,2010年,883页.

[2]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小说之中无人入睡”[N]. 半岛电台,2016-3-17.

[3] 巴萨姆·赖麦丹:《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亚历山大是世界之城,外国人的离开对其来说会是灾难》[N]. 今日埃及人网,2019-11-02.

[4]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写作的背后——我的创作历程》[M]. 埃及黎巴嫩出版社,开罗,2014年,109-110页,111页.

[5] 易卜拉欣·阿卜杜·迈吉德:《亚历山大无人入睡》[M]. 电子阿拉伯书籍出版社,6页,40页,4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