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

孔祥强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510800

摘要: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汽修专业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汽车产业对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技工院校必须做好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技工院校众多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教融合能够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采取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全面提高技工院校对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满足岗位的需求,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主要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背景;技工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

引言: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汽车行业对汽修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技工院校汽修专业而言,传统的理论培养和单纯的维修技术培养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汽车行业往智能化、电动化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技工院校汽修专业必须深度挖掘行业对人才施加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相关企业展开深度的合作,使教学内容能与企业要求相匹配,培养出能够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技工院校在培养汽修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方面,必须遵循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原则,在课程系统搭建方面,必须遵循系统性、开放性以及整合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的技能,还具备继续学习深造的能力,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最新的汽修技术,与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1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原则

在越来越多新技术被用于汽车产业的今天,技工院校的汽修专业必须切实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汽车企业的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方式,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增加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最新的技术。

学校与企业需求接轨必须做好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接轨,学校必须根据汽车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对人才技术能力的要求等,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做到学与用的接轨。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接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技工院校不能“闭门造车”,沿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学校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创建起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技工院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的工作环境接轨,汽修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中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1]。因此,除了与企业合作之外,学校也需建立起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匹配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企业的骨干人才。

2课程搭建的原则

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一上课教学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也从过去的以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在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指导下,技工院校必须重新搭建和创新汽修专业的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课程体系,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学校也能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创新,必须遵循系统性、开放性以及整合性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目标、标准和模式的系统性。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搭建时,学校需要邀请企业参与进来,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实践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融入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掌握专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体系。开放性原则强调的是知识的更新换代,技工院校搭建好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后,不能一成不变,需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最新的技术,根据汽车行业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整合性的原则指的是课程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考虑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整体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基础,技工院校搭建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下列原则:第一,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结合企业需求,搭建课程体系。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对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院校必须深入企业,对行业的需求进行深度的调研,调研需要包含企业对应职位的工作内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以及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等,学校根据调研的结果,总结提炼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结合院校的实际,进行课程体系的搭建。课程体系既要有锻炼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内容,也要有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内容,才能在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能够通过课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汽车企业和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2]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搭建不能仅由院校教师完成,院校需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团队等,与院校的课程开发团队合作,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对汽车产业的岗位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梳理人才培养的途径,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下图1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合理课程体系搭建的原则和对应的课程。

图1汽修专业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此,院校必须改变以往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或是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搭建“做、学、教”一体化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教学或是项目教学等方式,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汽修专业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教学中保持学习,将汽车行业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为此,技工院校在建设汽修专业的师资队伍时,需要跟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例如技工院校可以要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在学生上实践课程时,也可以邀请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企业也可以定期要求院校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教师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3]。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讲课或是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掌握最前沿的汽车行业的知识和技能。

3搭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包含众多的实践环节,既有在教学基地的实践,也有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践。因此,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包含这些内容。教学评价既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也有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既有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有对实践过程中学生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必须客观、完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教学评价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采取方式,改善不足,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结语: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汽修专业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走出社会后,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获得较为良好的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谢丹;周明刚;陈永建.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机电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 [J].汽车维修技师, 2023, (02): 131.

[2]刘伟;赵立亚.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J].职业, 2020, (25): 76-77.

[3]齐鸣.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J].河北农机, 2020, (01): 49.

作者简介:孔祥强(1987-),男,籍贯:广东乐昌,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汽修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