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适宜性视域下的户外环境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3

浅谈发展适宜性视域下的户外环境创设

邱求花

江苏省溧阳市夏林幼儿园

【摘要】“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环境是支持和引发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要想让每一位幼儿爱上游戏,使游戏能深入,高质量的开展起来,这又需要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幼儿的行为上来,以创设有效的户外游戏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展。

关键词幼儿;适宜性;环境创设;现状;原则;策略

幼儿作为早期发育阶段,学前幼儿日常游戏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基本途径。所以,《纲要》明确地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组织日常活动以及活动实施准则。幼儿作为游戏中的主人,追随幼儿的需要,为幼儿创设有效合理的游戏环境,是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下面,就我园进行户外游戏环境的有效创设进行阐述。

一、幼儿户外环境创设的现状

幼儿户外环境创设与优化是幼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户外环境创设的主体应是幼儿。但囿于诸多原因,幼儿户外环境完全成为摆设。这样的户外环境尽管吸引人,却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没有对幼儿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1.户外环境创设大一统性

许多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往往有着较强的相似性。户外环境创设大一统化表现为人云亦云、机械模仿,鲜有自己的个性,更鲜有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个性。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完全没有考虑幼儿的活动水平,也没有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导致许多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卑感。

2.户外环境创设不平衡性

幼儿户外环境创设应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应该包括幼儿活动的诸多方面,如体育户外环境创设、美术户外环境创设、科学种植户外环境创设,等等。但遗憾的是,不少幼儿园往往清一色地关注某一种户外环境创设。例如,有的幼儿园只注重创设体育活动户外环境,很少有美术、科学的户外环境创设。这样的户外环境创设是单调的,容易让幼儿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教师必须积极地进行调整。

3.户外环境创设的去主体性

据观察,许多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往往请义工,或请一些装修公司来进行,这样制作出的景观十分精致,但没有顺应幼儿的发展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无法与环境亲和,而是表现为远离这一环境。幼儿不能融入户外环境中,置身其间却不能获得深度感受与体验,反而显得很拘束。许多教师甚至园长常常将“幼儿为本”的口号挂在嘴边,但由于缺乏“童心”“幼儿情怀”,导致“幼儿为本”流于形式。教师往往站在成人立场考虑问题,不能与幼儿平等对话,导致户外环境成为成人意愿的表达、成人文化的缩影。

二、适宜性视域下幼儿户外环境创设的原则

在课程游戏化教学中,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立足户外环境现状,基于科学的儿童观和课程观,结合园所“科艺”课程特色,因地制宜地巧妙改造,最大限度地从多维的角度开拓游戏场地,创设多样化的户外游戏空间。文章通过转变教师观念、合理规划场地、投放多元化材料、以幼儿为环境创设的主体等策略,实现幼儿园户外游戏场的变身,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1.安全性原则。由于幼儿在户外动作幅度较大且运动较为激烈,发生意外伤害的频率较高。因此,保障幼儿安全,是户外环境创设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保障幼儿安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户外游戏场地的设施器材、玩具、绿化等,都要保证无毒无害、无尖锐突出物,坚固结实,不存在安全隐患,攀爬类设施下应铺设一定厚度的具有柔软性和弹性的材料,例如,沙、碎木头、胶垫、木屑等;二是幼儿在进行游戏时需要有成人在场进行督导,指导幼儿正确使用设施器材;三是对游戏设备进行定时维修与清洁。

2.多样性原则。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需要多样性的户外环境支撑,而户外游戏环境的多样性又反过来激发了幼儿多样的玩法,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条件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是创造不同的游戏场地。户外游戏活动场地应规划为不同类型的活动区域。以活动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静态游戏区与动态游戏区;以场地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跳落区、游戏区、通道区、转换区、服务区;以游戏用具划分,可以分为沙水区、装扮游戏区、大型器械游戏区。二是游戏器材应多种多样,兼有简单、可运输的、固定的和复杂的设备,支持幼儿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三是应考虑幼儿性别差异,使得游戏场地与游戏器材可以兼顾男孩与女孩的需要,使幼儿都能成为游戏场的主人。

3.适宜性原则。户外游戏场设计的适宜性原则,一方面是对幼儿年龄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是对环境的因地制宜性。

户外游戏场的设施设备应当适合于幼儿的年龄、身材、活动能力的特点,具有发展适宜性,并让幼儿容易接近、乐于接近。户外游戏场的设计应注意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应当重视对场地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够就地取材,例如盛产竹子的地区,可以尝试利用竹子作为游戏场的主要材料,这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也符合经济性原则。还应注意与人文环境相和谐,游戏场的创设要注意与当地社会文化背景相和谐,吸收当地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也可吸收到户外游戏场的设计中来,不要盲目求新求异。

4.生态性原则。人造的攀登架形成不了适应自然所需要的“真正”的攀登能力,沙坑和沙箱无法比拟真正的海滩、河滩所能带来的快乐,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使儿童远离了大自然,丧失了在野外自由嬉戏的乐趣。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弗罗斯特说:“提供一个创造性游戏场的最经济标准,乃在于保留其最原始自然的特点。”因此,专为幼儿设计的户外游戏场地应坚持生态性原则,注意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应选取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场所,充分利用好土壤、自然通风、日光、降水,配以良好的植物配置,使得户外游戏场地可以形成—个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且在设计中加强对泥沙、石头、鱼虫、花草等自然元素的应用。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调节幼儿园户外场地的小气候,如降低风速、减少辐射热、降低噪声等,更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

5.无障碍设计原则。户外游戏场地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在智力或身体上有残障的幼儿,帮助幼儿克服交通、技巧和信息障碍,保证场地环境及设施器材具有良好的接近性以及适宜的尺度,使这些幼儿可以无障碍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

具体来说,对盲童来讲,游戏场地中要具备多样材质,加强肌理感的游戏设施以及有悦耳声响的设施,以便于他们在游戏中通过触摸、嗅、听等来感知。地面要绝对安全、平整,没有障碍物,游戏设施边缘材料要连续地微变、有节奏的凹或凸以有效暗示。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幼儿,应在游戏空间中设置显示媒体以及指示系统,以此来提高安全性和空间识别性。

三、适宜性视域下幼儿户外环境创设的策略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户外游戏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就应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尊重儿童的身心需要,将户外游戏环境视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科学规划布局基础上,与儿童共同创设安全的户外游戏环境。这样才能创设出更有支持性、高质量的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促进儿童在运动技能、操作技能和社会性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时要目标明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相一致。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全面发展,那么在环境创设上对体、智、德、美几个方面,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就不能重此轻彼。凡是孩子发展、教育目标所设计的领域,就应有相应的环境布置。另外,要根据学期计划和月计划、周计划的不同,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形成系统的、系列的环境布置,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

2.环境创设要体现主体性

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来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不能仅仅局限于老师,而是要大胆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使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倾听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师生共同协作、相互鼓励,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和情趣的环境来我们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可以多咨询孩子的意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设计构思,体现其小主人公的地位。设计构思时,可以让幼儿参与讨论,确立主题,师生一起动手制作和布置。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积极投入,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激发了幼儿发现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注重让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积极支持、鼓励幼儿对环境进行探究和操作,关注他们的所作所为,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提供环境材料,更好地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环境创设要具有适宜性

环境创设的适宜性是指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注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身体和智力发展的状况不同,在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基本上都是老师设计和布置的如何创设都是老师的主观意见,而幼儿动手动脑比较少,对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考虑的比较少,因而会失去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不能仅仅主观臆断,而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创设具有适宜性的环境。

4.园内外环境要协调

既要重视园内环境的创设,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功能,在做好园内工作的同时,营造和谐的园外环境。通过多种形式主动与家长联合,对家长进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使之配合幼儿园教育,也可以请特殊岗位(如交警、记者等)和有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到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5.环境创设应经济实用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不提倡大手大脚,要多使用废旧材料布置环境、制作玩教具。这一点不仅适合农村的经济条件,对城市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6.环境创设要体现美观性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可以影响幼儿的审美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幼儿喜欢、富于美感的环境。惟其如此,才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切实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中,这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活泼、乐观的个性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7.环境创设应安全卫生

幼儿园的园舍首先要做到安全,在新建和改建幼儿园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考虑园舍的安全问题,坚决不能有危房,包括围墙、厕所。地面要平坦,不能有坑坑洼洼、磕磕绊绊。所种花草既要漂亮,又要无毒、无危险,比如夹竹桃、仙人球之类就不宜在幼儿园种植。室内、寝室要安装紫外线灯或随时用消毒水消毒。电器、电线布置要合理,用电插销不能离孩子的床铺太近。吊扇使用前对其稳定性要进行检查。其次是玩具安全,室内外玩具都不能有危险性。室外大型玩具有相当一部分是铁制的,边角都要圆滑。孩子玩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看护好。室内玩具的购买也要注意,比如尖锐的、细小的、发射的等等,都有危险。一些“三无”塑料玩具也有安全上的问题。

若想真正确保幼儿在参与区域游戏活动时的安全性,那么仅仅依靠教师在一旁的督促是不够的,还需切实提高幼儿自身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让幼儿有意识地去保障自身的安全。一方面在开展户外区域游戏活动前,教师应先将不安全的事项讲述给幼儿,告知幼儿若触碰这些事项的后果,使幼儿对此提起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还能以自身作示范对幼儿产生影响,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以及保护自我的能力,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防范幼儿在参与户外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

例如,在开展户外区域游戏活动前,教师须认真检查相关的器材安全与否。再例如,幼儿在参与热身活动时,教师应合理指导幼儿,防范幼儿产生损伤。在开展户外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安全问题始终为一项重要的问题,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务必为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建造重要的安全屏障,保证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8.幼儿园环境创色应平等和谐

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时应充分重视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建。精神环境创建的中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平等、健康的人际关系。《纲要》在讲到幼儿园教育原则的时候提出:“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这里提到了两个尊重,一个并重,一个关注。教师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团结、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形成幼儿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总之,若想保证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实施效果,那么则要求教师做到科学指导整个游戏过程,还要重视实施动态性的创设,应通过改变体育器材的摆放位置等,实现为幼儿创设动态化的户外区域游戏活动环境,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对于此项活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胜男.探究幼儿园户外游戏与日常生活教育有效结合[J].华夏教师,2021(1).

[2]黄芯.试论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与日常生活教育的有效结合[J].才智,2020(30).

[3]赵骏.幼儿园户外区域自主游戏的环境规划[J].生物技术世界,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