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浅谈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陈红燕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213000

摘要: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实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到目前的“工学一体”,工学一体模式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综合培养基地。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坚持就业导向,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培养和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是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实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到目前的“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萌芽阶段

清朝的实业教育可以视作工学结合的前身。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向西方学习实业,归国后成为实业学堂的教员。实业学堂的显著特点是以培养从事实业,而不是升学入仕的人才为目标,为中国工商业、农业、矿业培养了首批人才,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技术工人和学徒的文化水平。1917年以后实业教育改称职业教育。

二、“工学结合”的发展

1964年8月7日,刘少奇同志作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半工半读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是结合的。”“工”为“学”作物质积累,“学”使“工”更好地发展。

199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所具有的条件,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办好生产实习基地。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该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该建议作为倡导性意见,没有对工学结合进行深入的论证,工学结合的研究拉开序幕。

1996年5月,职业教育发展里程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其中第23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些条文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学校围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该决定确立了工学结合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地位,从法律角度上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突出重点,获得广泛关注和研究。职业教育模式出现转型。尽管“工学结合”在文件中频繁被使用,但对工学结合的内涵并没有作明确的界定。教学改革的重点体现在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三、从“工学结合”到“工学一体”

2007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共实训基地是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技工院校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实训,从而带动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建设。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该决定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出台扶持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学校和企业作为双主体,才能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该决定为工学一体的具体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这是人社部第一个关于技工教育的五年规划。规划提出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包括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质量评价、内部管理等,为技工教育的发展绘就新蓝图。规划实现了管理体制领域的突破性改革,规划稳中有进地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现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工学结合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重视实践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工学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逐步被广大中职学校所认同。

2021年8月,人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该意见确定了技工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企业行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到,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专业化”指学校按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内容,采取工学一体教学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简言之,专业化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做到“三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等都有较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有较大提升,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较高。工学一体模式助力技工教育强基工程。

四、“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蓬勃发展

2021年11月,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文件指出“深化技工院校改革,推进办学模式创新,加强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培养,注重德技并修、多元办学、校企合作、提质培优,实现创新发展”,同时提出“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契合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要求,教学方法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显著提升。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一体化课改理念得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认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工学一体标准化建设。

2022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意味着人社部决定在全国技工院校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合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方案明确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工学一体强调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互相融合、互补互济,是能工巧匠的实现过程。该方案总结了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五个一体化”主要工作任务:制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应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建设工学一体化教学场地、加快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五个一体化”建设,保障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落实落地。

202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国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新《职业教育法》从构建技能型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环境、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等方面,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技工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最好的培养模式就是工学一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学一体是技工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将带动形成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新局面,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