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新闻带来“连锁反应”背后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一篇新闻带来“连锁反应”背后的思考

赵子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 黄冈 438300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2020年初,第一波新冠病毒席卷全国。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距离疫情中心武汉近120公里的电力企业A,克服交通封锁、人员紧缺、后勤保障存疑等多重困难,动员返乡过年的员工们紧急返岗,顺利启动原本调停的2号机组,产生电力直供武汉抗疫使用,这也是湖北省疫情发生后第一个紧急启机支援的电力企业。相关事迹引起了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媒的关注和报道,其中,《雷神山!火神山!还有紧急保电大别山!》一文更是迅速在业内乃至全国产生了热烈反响。

这次新闻报道让企业A的社会影响力大增,迅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火电企业跃入大众视野,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受此影响,带来的积极成果是空前的:企业党委在当年被国资委党委评为“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企业融资贷款得到银行的鼎力支持,获得超2亿元的抗疫专项贷款;先后38人受到地市级以上的表彰;先后10余人受此影响得到岗位提拔机会……可以说,在这一年,企业A把集体和个人能拿的荣誉几乎都拿了个遍,除本身取得的成绩外,新闻宣传带来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那么,为什么一篇新闻能够对企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里有三方面原因:

一、新闻的主题切合当时的焦点。由于当时新冠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方式全部未知,初期病毒致死率较高,民众对于疫情的恐慌和敏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抗疫也就自然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在平时,机组的调停启动对于任何一个火电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工作,可是在当时疫情形势极为紧张的环境下,电力供应无论是对疫情的治疗还是对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都是重要的支撑,这次机组启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企业A在关键时刻,克服种种困难启动了机组,保证防疫主战场电力能源供应,这是能源央企责任担当的体现,符合当时抗击疫情的热点话题。

二、该新闻发布的时机恰到好处。企业A的2号机组并网时间是2020年1月26日,相关的快讯、特稿均在随后的3天内发出,也就是说相关的新闻稿基本是在武汉封城(2020年1月23日)后的一周左右发出。当时的抗疫任务是极为艰巨的:病毒治疗方法还不够完善;封控后的后勤等各方面保障还没有健全;最重要的是,民众因为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恐慌、焦躁、不安、迷茫的情绪逐渐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急需要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去缓解大众的负面情绪。企业A抗疫保电阶段性胜利正好满足这一条件,这篇新闻向全国人民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抗击疫情,我们众志成城!

三、新闻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好的新闻一定是一篇有感染力的新闻,那么怎么算是有感染力?我的理解是能够讲好故事,引发读者共鸣。在《雷神山!火神山!还有紧急保电大别山!》一文中,开头就用一段“沉浸式”的对话将读者一下拉入到机组启动时紧张的氛围中:

“锅炉已上水至正常水位。”“抗燃油泵及抗燃油系统、给水泵及给水系统检查完毕,具备启动投运条件。”

“锅炉点火顺利。”“报告值长,高低旁已全开,具备冲转条件。”……

“执行2号机组并网操作!” 1月26日9点47分,在所有岗位传来各项性能指标参数检查良好、各系统运行稳定的消息后,值长魏东按照省调要求发出指令。瞬时间,电网和机组的电压、相位、相序、频率在同期点重合,机组出口开关自动合闸成功,2号机组顺利并网。

而在描述该企业员工紧急返岗的段落中,文章每个人仅用一句话,就把他们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

共产党员东森,在下了后夜班仅4个小时候后,又投入到2号机组重启工作;值长彭广楠与已身孕8个月的妻子简单道别,单元长黄啸澜亲吻了未满月的孩子,正在做晚饭的单元长梅宜才脱下围裙换上工装,副值班员石峰把正在生病的女儿托付给岳母,巡检操作员周文彬推掉了原本已安排好的相亲见面……

    这些故事虽然短小,但是每一个都能让读者动容,无形之中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员工产生了浓浓的敬意。通读全文,读者的心情总能够跟着作者的节奏,或是紧张、或是感动。而最终,当机组顺利并网运行后,读者的心才落下来。因为,有这样的人奋战在一线,抗疫一定会取得胜利。正如文章的结尾所说:希望,如山一般坚实。

那么结合《雷神山!火神山!还有紧急保电大别山!》一文,具体到国有企业,应该如何做好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呢?在我看来,总体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通过线上线下媒体可以收到成百上千条讯息,但是有几条能让我们认真读完呢?事实上,说教式的、灌输式的、呐喊式的新闻宣传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有故事的、见人见事的新闻产品和作品才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才有生命力。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新闻稿喜欢说套话、喊口号。不时会出现“某某同志,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不畏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什么什么成绩。”说到底这个除了一个结果,最有价值的过程完全没能展现出来,导致读者看了以后不痛不痒,没有共鸣。能不能再深入一点、再细致一点?跟我们聊一聊,这位同志到底贯彻了哪几条大政方针,又是怎么落实的这些大政方针?所谓“不畏险阻”,到底有何艰难?所谓“克服重重困难”,能否讲讲其中两到三重?以《雷神山!火神山!还有紧急保电大别山!》为例,文章聚焦疫情期间交通管控,人员返岗不便,短短几句话一下就让读者感受到不易,

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更有温度。这就是把故事说活、说透了。

二、保持敏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这里说的“四力”,说到底就是敏锐性的体现。在《雷神山!火神山!还有紧急保电大别山!》发表前夕,很多一线生产工作人员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件多么具有宣传价值的工作,他们起初只是认为,这就是一次启机工作,只不过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背景下完成的。可他们没想到正是这特殊的时间背景,实现了特殊的价值。所谓敏锐,正是要从日常朴实无华的琐事中看到价值,让新闻被嗅探、被发现、被塑造、被生产。

敏锐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行动要快。《雷神山!火神山!还有紧急保电大别山!》一文发表的时机恰到好处。试想一旦发表迟了几天,各个电厂相继并网,那么新闻内容的价值就会打折扣,这篇文章失去了聚人心的锐利。

三、突出重点。很多新闻初学者喜欢“大而全”,老是想用一篇稿子解决所有问题,生怕有什么事漏掉了没讲,让人以为我写得不全面,所以往往一写就写成了“工作总结”。写出这样的稿件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水平不够;另一个就是作者太懒——坐在办公室里凭着几份总结报告,仅靠材料写材料,一个问题都不往现场采访,一个电话都懒得向基层去追问。

实际上,大而全要不得,什么都想讲到,一般是什么都浮在面上讲不到。不聚焦,就会分散,就会影响全面;不具体,就会空洞,就会不够深入。一篇优秀的稿件,把一两件事讲清楚足矣。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让受众通过一篇新闻稿件,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干练、鲜明、锐利。

以《雷神山!火神山!还有紧急保电大别山!》为例,在创作之初发现能够报道的亮点太多了,真要展开细说可能一万字也不一定打的住。可是新闻的要求是精简干练,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去说。所以,作者在写作时牢牢把握机组启动这根主线,“砍”掉了细枝末节,不仅凸显了主题,也提升了文章的高度。至于那些细节如果真的要描述,完全可以在后续的系列报道中体现。

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平台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好。唯有适应时代变化的潮流,才能实现新闻宣传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