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竞争力,以劳动为幸福源泉:以职业院校劳动课程为例探索在五育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以美为竞争力,以劳动为幸福源泉:以职业院校劳动课程为例探索在五育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臧惠杰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100102 

摘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五育彼此并不独立,它们是教育共同体。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从理念到实践过程中将思维与行动统一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的新推进。高校如何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强化劳动教育的主体功能变得尤为重要。

劳动创造美,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劳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个体梦实现的最坚实的基石,我们的一切美好和幸福都来源与劳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大前提下,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攻坚。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素养、五育融合

正文:

一、五育融合的新时代内涵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志趣、道德和审美观的发展,透过融合、共生〞的方法路径而实现。青年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教育紧要任务之首是坚持立德树人,革新育人方式,以加强劳动教育为抓手,全面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新体系,不断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育人价值、教学价值、社会价值的综合育人价值的融合五育融合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在五育融合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将育人理念、育人实践育人能力有效统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新内涵。

二、五育融合之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

高校教育始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涵。劳动按功能划分为生存劳动,文化劳动和教育劳动;教育按形式分以文化劳动成果为手段的知识教育,以劳动行为为手段的劳动教育。劳动行为的过程性特征为建构"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提供可实现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和集体劳动和个体劳动,劳动形式的多样化特征为实现劳动课程的系统化建构提供了可设计性.以技能实训课程为基础,建构劳动过程系统化课程是职劳教结合课程化建构的基本策略,也是职教育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学习生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五育融合之劳动教育的实践构建

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重点结合专业特点、教材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趋向,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以提升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动、社会活动的动商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精准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开展以富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校本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思路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基于学生专业及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为驱动,通过学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开展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职业实际,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等动商能力。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按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学生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系列板块:

(一)劳以立德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置劳动教育主题宣传月、劳动教育主题、宣讲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建立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制度

2.搭建劳动教育宣传平台

(二)劳以强智

劳动是推动人类前行的根本动力,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必修课范畴,劳动教育系统培养通过三模块实现。

1.劳动法规教育。

2.劳动技能教育。

3.劳动安全教育。

(三)劳以健体

劳动是强身健体的最佳方式,结合校本课程总体设计,通过开展打扫教室、宿舍、公共卫生区等教学生活场所的集体义务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劳以悦美

劳动孕育美好,劳动不断促成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提高。

1.结合评优评先工作,评选最美劳动者和最美劳动集体。

2.利用新媒体宣传,弘扬劳动光荣,对不断涌现出的最美劳动者大力宣传,讲好学校发生的最美劳动故事。

(五)劳以创劳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主要推动力,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

1.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实习实训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结合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育,开展劳动开拓人生 实践生涯活动,打造优秀创业团队。

(六)劳以践行

围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搭建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区的平台。培育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1.通过班级为单位与社区互联互通,组建劳动服务志愿组。

2.建立家庭劳动实践成长记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家庭劳动。

四、五育融合之劳动教育新起点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高职教育需要变革与发展如何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推进劳动教育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1.丰富劳动教育与思政、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新融合

1)思劳融合

在教育环节中不断增强学生为国家创新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将劳动开拓“青春梦”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2)“专结合”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课程的开发建设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和新平台

3)“劳创融合”

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鼓励创造,推崇奋斗,无论从精神还是形式都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融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然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三全育人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尊重个体生命发展历程具有整全性和个体教育成长历程具有全面发展的螺旋上升。在五育融合的视野下着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就是重构劳动教育新神态,就是回归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原位点唤醒青年人身上的朝气,摆脱青年人身上的冷气让青年人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全球化竞争中有美的竞争力,通过勤劳的双手开拓进取,在奋斗创造幸福。

参考文献:[1]刘盼倩.教育与劳动结合可能性的教育哲学阐释[J].职业技术教育, 2019,(19).6-11.doi:10.3969/j.issn.1008-3219.2019.19.002.

[2]刘丽红.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J].教育家,2019,(17).10~12.

作者简介;臧惠杰性别 :女    籍贯:河北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69年5月  学历:大学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职称: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青少年成长成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