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探析——以H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3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探析——以H市为例

陈敏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江苏淮安223000)

摘要:乡村要振兴,设施要先行。本文以H市为例,分析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房改善方面、乡村通信设施方面、文化设施方面、乡村道路交通方面以及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强化乡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过程、创新乡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以及转变乡村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思维。

关键词:乡村;基础设施;路径

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条件,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先行,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H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称。H市大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乡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现状

(1)农房改善与提升工程。2018年9月以来,H市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和为民办实事工程,市县区部门联动、建设管理统筹、质量速度兼顾。截至2021年7月累计竣工农房改善项目125个,4.9万余户农民告别“老破小”,住进了新房子。(2)标准农田建设。2011-2020年,H市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23个,总面积453.03万亩。项目重点向国省干道、黄河故道两侧、淮金沿线、扶贫片区倾斜。在扶贫片区范围内建设高标准农田23.04万亩。(3)乡村通信设施。H市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及以上集中居住区绝大多数用户FTTH和网络电视已经到位,全市固定宽带用户数112.95万户,手机用户数355.39万户。全市已建立4G基站8312个、5G基站9082个,已实现了城乡4G信号全覆盖。(4)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引导村民的作用,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H市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站)已实现全覆盖。全市共建乡镇(街)综合文化站91个,占地面积均不低于500平方米,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85个,占地面积均不低于300平方米。(5)乡村道路交通。建设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农村公路是交通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H市已基本建成了中心城市到县区、县区到乡镇、乡镇到村的三级网络交通体系,推动以乡镇为节点、站场为依托、辐射行政村的镇村公交道路网络建设,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乡村货运网点的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公路通则百业兴,农村道路的畅通为农民增产创收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该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2000公里,并探索出“公路+旅游”“公路+电商”等各种模式,促进农村公路与农业、工贸、旅游、信息等产业融合,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服务广度、安全维度不断提升。一条条畅行乡村的公路,不仅改变了交通条件,也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百姓致富的新动能。(6)人居环境建设。H市在全市1493个涉农行政村(社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分类施策,在清理整治的同时做好常态化保持。将村庄垃圾治理督查和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督查相结合,建立问题清单化整改销号制度和红黑榜制度,推动各方共同推进村庄垃圾清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推广环境整治“积分制”,推进农户门前“三包”制,调动农民参与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加快改变“脏乱差”状况,推动环境由“一时美”向“常态美”转变。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99.9%以上。突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加强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在水环境敏感区域加大秸秆离田收储利用力度,确保全市秸秆离田面积100万亩以上。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895处,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含接入管网)行政村覆盖率已达62.5%。突出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加强新型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推广,已经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1425个,废旧农膜回收点102个,废旧农膜回收率89%以上。累计新改建农村公共厕所1212座,建成美丽宜居村庄700多个。(7)乡村饮水工程。H市初步解决了乡村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实现了饮用水户户通和城乡区域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目标。

2、存在问题

H市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在农房改善方面,由于缺乏长效化管理措施,出现一定的脏、乱、差回潮现象。(2)乡村通信设施方面,存在偏远地区投入成本高、各运营商不愿共建共享等问题。(3)文化设施方面,“千村一面”缺乏特色和活力,利用率较低。(4)乡村道路交通方面,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网比例不足,城市公交服务质量、农村客运通达质量、镇村公交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三级物流基地体系尚未形成,现有物流基地空间布局缺乏层次性。(5)人居环境建设方面,部分经济薄弱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群众参与度有待提高。(6)乡村饮水工程方面,工程监管、供水管护存在一定问题,未完全构建成蜘蛛网式供水管网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损率。

二、制约H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

H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进一步凝练,可知制约H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1、农村规划编制滞后。建设乡村,规划先行。H市村庄规划编制基数、约束指标等因素不确定,区/县、镇等上位规划有待完成,影响村庄规划中约束性指标和规划布局。

2、投融资渠道狭窄。当前H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国家补助、地方财政资金,随着特色小镇、集体居住小区以及乡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压力越来越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公益性事业,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无法形成财产担保,难以得到各类银行信贷支持,部分镇(村)因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负债重,发展压力大,没能力筹措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些都直接制约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3、村民参与处于弱势地位。在乡村从事生产生活的村民大都是老弱病残,集体行动能力较弱,缺乏代表村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或意愿。

三、建设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匹配的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议

1、强化乡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乡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工作应注重研究设计、驻村设计、互动设计、修补设计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自上而下”的专业乡村规划师与“自下而上”的广大村民意愿或意图充分融合。第一环节,研究设计。将乡村研究报告作为乡村设计的基本参考资料,将研究报告中对乡村现状、优势、瓶颈及解决建议等理论性成果有效融入到乡村设计图底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衔接,从而达到真正的研究设计深度。第二环节,驻村设计。驻村设计是设计师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常去乡村寻找灵感和素材,在乡村环境中规划、设计,让设计成果本土化的一种工作方式。当然,驻村设计并不是要求设计师们永久性地驻扎在乡村搞设计,而是不定期地对研究报告中疑惑或不足的内容进行求证和补充。第三环节,互动设计。包括研究团队、设计团队、本土人才团队之间的乡建发展预测交流,研究团队与设计团队之间的理论交流,研究团队与本土人才团队之间的反馈交流以及设计团队与本土人才团队之间的技术交流。互动设计开辟了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交流反馈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是新时代乡村规划设计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综合性公众参与机制。第四环节,修补设计。修补设计是对设计成果的后期完善和服务指导。在设计下乡引领下,乡村规划设计应该在法定范围内,坚持一套成果、反复修补、不断完善的原则。在建设环节,设计师通过对乡村后期建设的指导,对本土人才团队的培育和熏陶,形成智慧化反馈平台,不断弥补前期规划设计的不足和漏洞,助推本土特色的纯味塑造。

2、创新乡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必须发动民间社会力量和鼓励村民自身“造血”参与乡村基础设施供给,才能实现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条件目标。第一,实现从“有”向“优”、由“少”到“多”的转变。目前,乡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低于城镇。未来应逐步补上乡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从根本上改变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的现状。第二,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迈进。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而言,城市基础设施的存量基数相对较高,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公共资源配置安排应优先向乡村倾斜,要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推动基础设施重点向乡村延伸和倾斜,大幅度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最终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实现城乡均等化。第三,加强需求导向。目前,有部分的乡村基础设施并不是根据村民和市场的需求提供的,村民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需要不能得到完全反映。未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加注重村民的主体需求、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村民参与决策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基础设施供给在乡村现代化中发挥更大效用。

3、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城乡互融。以城乡互融为导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标同质。一是构建紧密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城市要素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构建合理的城乡基础设施红利分配机制。二是着眼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精准识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类别进行精准排序,把财政资源向亟须补齐的短板倾斜,实现财政优先保障。三是坚持融合但有差异的原则,优先增加符合农业发展要求、对接农村建设需要和满足农民诉求的基础设施供给。四是要按生态宜居乡村要求因地制宜大力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护提档升级,确保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不断推进垃圾长久可持续处理工作,分类施策推进污水处理体系建设。五是要坚持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六是要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格局,用共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用共建凝聚力量、加快推进,用共管构筑平台、形成合力,用共享激发热情、整合资源。

4、转变乡村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思维。乡村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结合群众需求、群众参与、建养一体,探索有效运维模式,形成乡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和监管机制。第一,充分调研、合理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初期就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考虑群众需求,摒弃为建而建的做法,多建设一些群众需要的基础设施,防止基础设施利用率偏低的状况。第二,低成本、共建共享。要在运维时期,注重群众的主体性,按照共有共建共享的要求,发挥参与群众在日常运营管理维护中的作用,采用一种低成本的运维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第三,建设运营一体化。在建设初期需具有建设运维一体化考虑,对后续运维提出群众参与的切实可靠的管理模式,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可执行、可持续的运维工作方案。第四,提高认识、持续发展。乡村基础设施运营维护责任主体要提高思想认识,以村民的意愿性、主体性、参与性、持续性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季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7(24):21-25,29.

[2]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经济研究,2010,45(3):4-15.

[3]曾福生,蔡保忠.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农业经济问题,2018(07).

[4]章文彪.城乡融合的浙江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