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理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1

中医怎么理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陈良书

泸州合江县中医医院 四川省泸州市646200

    情绪属于生理反应上的体验与评价,中医将情绪分为七情,认为其和疾病有着一定联系,而处理、分析、了解七情,则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为,积极的情绪对机体活动有促进作用,能增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效率,进而保持机体健康。而持续过久、程度过大的消极情绪,则会引起神经活动机体紊乱,进而导致某脑功能、体内某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疾病。为了让你正确认识情绪和疾病的关系,下面为您科普该方面的知识,希望帮助您更好的防治某疾病。

一、情绪和疾病的关系

    《伤寒论》内阐述某疾病的病因分为3方面,分别是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其内因指七情(悲、喜、惊、思、怒、恐、忧)、劳逸、饮食,外因指疠气(包括毒气、疫毒、戾气、疫气等)、六淫。

本文重要科普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据《黄帝内经》所知,机体内重要脏器有五个,即肾、脾、心、肺、肝,其活动能产生五种气机,进而产生五种情绪。简单来讲,情绪和脏器有关,是脏器气机的精华而出现的。但注意,情志活动不会导致疾病,据《医醇賸义》里讲述,七情人人都有,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当怒则怒,即七情适当,则对身体没有损伤,七情失调后才会影响脏腑健康,进而导致不良体质,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据《素问 •举痛论》里面所讲,怒极则会损害肝脏健康,恐极则会损害肾脏健康,喜极则会伤害心脏健康,忧思严重则会危及肺脏健康,思虑过度则会伤害脾脏健康。总而言之,长时间处于情绪失调状况下,例如过度偏激、情绪混乱等,则会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增加某疾病发生风险。

二、情绪过激致病时的临床症状

    (1)悲伤:该消极情绪会让人们处于精神萎靡不振、唉声叹气、面色惨淡症状中。

    (2)喜伤:该不良情绪会导致精神恍惚、语无伦次、心神不宁、举止异常、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等症状。

    (3)惊伤:其消极情绪会让人们情绪不宁,不良情绪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情志错乱,甚至语言举止发生异常。

    (4)思伤:长期处于思伤状态中,则会出现健忘、头晕目眩、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久而久之,形体逐渐消瘦,且经常失眠多梦。

    (5)怒伤:该消极情绪会引起胀痛、口苦、两肋胀痛、面红目赤、头晕、胸闷等症状,且怒伤患者易怒、急躁,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泄泻、呃逆、腹胀等症状,甚至突然发生神昏晕厥。

    (6)恐伤:长时间处于恐伤情绪中,则会出现二便失禁、少腹胀满、滑精、遗精等症状,或者出现惊惕不安现象,而经常独处家中,恐怕他人伤害。

    (7)忧伤:其负面情绪会引起闷闷不乐、食欲不振、情志抑郁、神疲乏力等症状。

三、情绪过度会危及健康吗?

    (1)过喜伤心:情绪中提及“喜”,人人都喜欢,其能让人们肌肉放松、气血流通,有益身心健康。但也要掌握好度,适度能让气血营卫顺畅,进而有益生理功能。而喜过度,例如范进中举,则会伤心气,久而久之,则会出现气虚,继而出现疲乏、失眠、气短懒言、健忘、心悸症状,而引起某些疾病。

    (2)过思伤脾:思包括思念、思虑等,是正常的一种情志,同样的思念、思虑太过,则会危及机体健康。因为,长时间所思不遂或者过度思虑,则会伤脾,进而引起头晕目眩、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现象,久而久之,体质会变成气虚,进而增加某些疾病发生风险。简单来讲,思有好处,也有坏处,经常自我思考、自省,或者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与问题,则会有很多收获。而思过度,则对脾脏有所损伤,进而危及身体健康。

    (3)过怒伤肝:“怒”虽然是一种宣泄情绪,有益自身心理压力的缓解。但勉强压制怒火,长时间抒发不了,压制在心中,则会危及身体健康。于此同时,长时间处于过度激怒状况下,也会危及身体健康。所以,爱发脾气、易怒急躁的人群,若未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长时间则会导致湿热、阴虚、血瘀等体质,进而引起痛经、易生皱纹、皮肤干燥等症状。对于易抑郁、爱生闷气的人群,若未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久而久之,会出现气郁体质,而引起胸肋胀满、惊厥怔忡等症状。

    (4)过惊或恐伤肾:过度紧张会出现恐,偶遇突然事情会出现惊吓,进而出现精神紧张,一旦其超过心理承受能力,则会危及身体健康。因为,过度惊恐则会损伤肾脏,进而影响肾气的固摄功能,而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5)过悲或忧伤肺:忧进一步发展则是悲,包括意志消沉、气馁、沮丧等现象,过度忧伤或者悲伤则会损伤肺部,进而引起畏寒怕冷、全身乏力、反复感冒、气短咳嗽等症状,久而久之,则会形成气虚体质、气郁体质。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尽快从悲伤的心境中走出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

    科普小结:

    上文内容即是中医对情绪和疾病关系的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保持情志活动正常,以便有益健康。避免情志紊乱,而导致机体阴阳失衡,出现不良体质,例如气虚体质等,而增加某疾病发生风险。所以,日常生活中,对于外界不良的刺激,情绪方面尽量适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