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研究

赵思旭

   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邮编250102

摘要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的命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制课是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它肩负着帮助学生坚定“五观”,增强国家凝聚力,加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应牢牢把握青少年这一“拔节孕穗期”的特点,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之中。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整合有关的理论结合起来,从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优化,这是一种新的探索与经验。

前言

体育课程思政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好下一代,首先要从学校开始,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逐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意义重大。”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住青少年这一“拔节孕穗期”,分步骤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系统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1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

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这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育人之本,以立德为本”,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多次在重要场合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论述,并相继颁布了立德树人的方针和文件,立德的效果已逐步成为衡量学校教育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2.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现存问题

2.1相关政策文件难以落细

目前,关于思政融合建设的有关政策文件很难落实,这就造成了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思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其提出了新的需求。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这几年里都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包括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方案等。然而,有关的政策文件却很难在现实中扎根,形成一种常态。这一现象表明,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融合机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政策文件上的力度还不够,各级各部门都知道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的构想,但在具体实施上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一体化的实践操作缺乏准确的把握。

2.2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深远

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民族团结教育的整合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近几年,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应试教育则着重于传授知识,并对考试的技能进行掌握,因此,考试的结果就成了对学生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依据。在各种各样的考试、考试的压力之下,大部分的体育课程思政老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对考试的重难点、能否通过考试,而很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上。

2.3教学方式和评价的多样性和即时性不够

良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促进教育的成效,如果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来授课,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正如之前的调研结果所示,小学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老师们不需要完成学业、升学率等任务,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用比较有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到了初中以后,面对着高考的压力,老师们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部分都是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在高中的时候,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3.1加强顶层建设,建立健全一体化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要保证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就必须要确立地方党委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针对区域思政学科中民族团结教育建设发展的各级负责主体网格,保证“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要让各类顶层的职责机制落实到实践中,让党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领导,也就是说,要建立各级党委组织的民族团教育一体化领导小组、党委工作小组、指导咨询委员会等,掌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引领性的组织团体。

3.2丰富教育载体,提升一体化教育实效

校园文化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强化各个学段共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和方法之外,还要突出各个学段的特色,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成长规律,结合本学段的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力求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人的感染和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不断地植入到他们的内心之中。

3.3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协同效应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的构建,既需要在纵向上实现各个学段的互相联系,形成一个连贯的教育逻辑,又要在横向上实现各个育人主体的协同合作,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早的一所学校,父母又是幼儿的启蒙教师,子女的言行举止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民族团结教育整合的目的是把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思政中独立的民族团结教育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家庭的潜移默化也是其终极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结语

我们要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以德、德、美、劳为本的基本使命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青少年时期的“拔节孕穗期”,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的培育。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建设,既是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恒,袁新国.教育获得感: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下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23,45(04):56-61.

[2]侍崇艳,张美玲,翟利聪.基于OBE理念的“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08):79-83.

[3]张程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回顾与展望[J].体育教育学刊,2023,39(02):1-9+95.

[4]杨海文,蒋润轩,唐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内容体系与实施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2023,39(02):17-22.

[5]刘培,陈厚波,何健强,谢顺梅.红色体育精神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09):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