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

殷利

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办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  

晋宁区 650600

摘要:近年来,国内干旱、洪涝、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要想改善这一现象,必须要对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予以高度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持续提高我国基层的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为基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证,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

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是应对水旱灾害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都需要对这一工作的开展予以高度的重视。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的集成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现状并不理想,甚至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汛抗旱减灾策略,才能够尽可能的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一、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

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比较强,尤其是洪灾和旱灾,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是防汛抗旱的主要设施。加大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洪灾与旱灾的破坏性。而在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水库等基础设施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如果这些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不到位,水库、大坝等设施在抵抗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出来,那么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就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二)防汛抗旱信息化程度偏低

基层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存在着工作内容多、参与环节长等特点,要想保证防汛抗旱工作效果,必须要由政府部门、气象部门、武警部门的积极响应与共同写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基层防汛抗旱工作的现代化需求也越来越大。只有将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到防汛抗旱工作当中,才能够明显提高基层防汛抗旱工作效率,并提升自然灾害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根据我国基层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情况,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但是基层防汛抗旱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依然偏低。

(三)防汛抗旱意识不够强

要想提高基层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先形成较强的防汛抗旱意识。如果工作人员的防汛抗旱意识不够高,将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工作人员的防汛抗旱意识直接影响着基层群众的防汛抗旱意识。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形成较强的防汛抗旱意识,那么基层群众也有可能无法认真对待防汛抗旱工作,甚至片面的认为防汛抗旱应当由政府部门负责,而与自己无关。一旦基层群众形成这种错误的防汛抗旱意识,将会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不积极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使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其次,我国某些地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形成较强的防汛抗旱意识,无法对自然灾害的破坏性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估。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自然灾害预防措施也很难具有针对性,只能任由自然灾害是以破坏城市基础建设,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群众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四)防汛抗旱工作机制不健全

分析我国某些地区频繁发生洪灾、旱灾的原因,主要与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不健全有关。因为基层防汛抗旱工作机制不健全,就不能对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汇报,进而对后续防汛抗旱减灾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产生影响。如果防汛抗旱减灾方案不够科学,相关措施的落实不够及时,那么当地遭到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也就更深,由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也就越大。

二、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

面对自然灾害,人类的抵抗能力非常有限。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洪灾、旱灾的发生,但是只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也能够降到最低。所以,在基层防洪抗旱减灾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基层设施的管理,以此来为基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1]。首先,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予以强化。在我国各地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只有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力度,才能够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其次,对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予以重视,将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与防汛抗旱工作深度的融合在一起,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并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质量,以免其在运行过程中因为故障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自然灾害抵御作用。

例如,晋城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水管)在汛期前,对辖区内的支次沟渠、山洪灾害隐患点、水库(坝塘)、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将隐患问题反馈给责任主体,并提出整改措施意见,将安全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为安全度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安全度汛。

(二)加强防汛抗旱的信息化建设

将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中,在提高基层防汛抗旱工作效果,完善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体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中,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科学合理的开展防汛抗旱工作打好基础,使防汛抗旱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另外,只有加强防汛抗旱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做好自然灾害的及时预警,还可以为自然灾害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让当地基层群众收到预警信息,并按照要求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对当地群众的破坏。

(三)增强防汛抗旱意识

在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群众具备较强的防汛抗旱意识是关键。只有重点增强相关人员的防汛抗旱意识,才能够为基层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实现基层防汛抗旱效果的最大化。在增强防汛抗旱意识方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当地加强防汛抗旱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基层群众对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有一个深度的认识,并引导其构建其完善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强化基层群众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2]。其次,强化政府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对防汛抗旱工作档案的认识,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予以高度的关注,确保各种防汛抗旱工作措施能够得到彻底的落实。

(四)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机制的健全

基层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应当以完善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为支持。目前,我国依然有个别地区没有形成完善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实际的防汛抗旱工作质量也不甚理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对现有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进行健全,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实际情况的把控,并从整体上对人员、物资等进行合理的分配。另外,整个防汛抗旱工作涉及到的细节和环节比较多,只有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才能够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各个工作环节的有序开展。

例如,晋城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水管)就围绕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编制了以下五大制度。第一,11座小(二)型水库《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28座小坝塘《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确保防汛抗旱两不误。第二,小(二)型水库、小坝塘《水库防汛调度运用计划》,健全了预案到街道、响应到村的预案体系,并规范审批程序。第三,《晋城街道办事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以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第四,《防汛减灾防御预案》明确转移路线,确保群众在受灾时能安全转移。第五,《防汛抗旱抢险应急预案》为防止和减轻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自然灾害,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洪水,积极防范和及时处置洪涝突发事件,对保证全街道防洪抗旱安全保障,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要想保证基层防汛抗旱工作效果,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和防汛抗旱的信息化建设,还要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群众具备较强的防汛抗旱意识,并对相关工作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欣蕾. 关于防汛抗旱减灾对策的思考[J]. 中国科技投资,2017(20):246.

[2] 陈海山. 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下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探讨[J]. 中国防汛抗旱,2020,30(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