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探险”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激发“探险”精神

罗媛媛   霍山

县职业学校   237200

作者:罗媛媛 性别:女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学历:本科 单位:霍山县职业学校 通讯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职业学校 邮编:237200

激发“探险”精神

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联想、主动反思。

    关键词:猜想,探索,反思,拓展

正如人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包括婴儿都拥有着好奇心,如何利用好这个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可是大有学问,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在此我浅谈几点。

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一、激发猜想

教学中通过改变练习的方式,适度加大练习的密度,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猜想条件,使结论成立。

例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BC,AC、AD相交于O,能保证有AC⊥BD的条件是(只可填写一个即可)(皖04年中考范卷〈3〉) 

例2:如图2,弦DC、FE延长线交

圆外一点P,割线PAB经过圆心O,请你结合现有图形添加一个适当条件

使∠1=∠2。

分析:例1给出部分条件,讲一步完备条件可使结论成立,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不难作答。

解:可以根据某种类四边形对角线具有垂直的性质,添加条件,例如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加条件:AD=DC……。

例2只给出问题结论让学生分析探究使结论成立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往往不唯一,这样的问题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入性,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猜想,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由浅入深能够说出需要的条件。

解:由圆的弦、弦心距、弧、圆心角的关系,由∠1=∠2。启发引导出PB为∠DPF为角平分线,圆心Ο正好在PB上,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Ο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即,弦心距相等,倒推出弦CD=EF的条件,或CD = CD成∠COD=∠EOF。

以上二例,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他们都能理解,尽管理解的程度有差异,通过这类问题训练,对初三的学生来说,激发他们对几何学习的兴趣活力,增强几何学习的主动性,对学过知识加以巩固复习,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二、给出条件,猜想结论

结合问题的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猜想相应的结论,甚至要求学生猜想变换条件后的结论,这就相当于现在流行的幸运52的猜题。

例3:已知,如图3,AD=AE, ∠ADC=∠AEB,BE、CD相交于Ο点。

(1)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下,请写出由已知条件可得出的结论,例如:△ABE≌△ACD, ∠DCB=∠EBC、∠DOF=∠BOC等,你写出的结论中不能含所举之例,只要求写出4个。

(2)就写出的其中一个结论给出证明。已知:如图3 AD=AE, ∠ADC=∠AEB,BE、CD相交于Ο点,求证:。

证明:

分析: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调动头脑中更多知识进行发散思维,打破了原来从题设出发去寻找唯一答案的单问性思维模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使之产生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实践。

三、启发联想

首先,要求学生深刻领会、理解几何基础知识,包括定理、公理、概念等,这是联想的根本。

其次,要注重联想过程,联想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证结论的联想――执果索因,即根据结论的特征和要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联想;第二阶段是已知条件及图形的联想――由因导果,即对已知条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相应的有关定理、概念等知识联想。

例4:阅读函数图像,并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回答问题:

(1)折线OAB表示某个实际问题的函数图示,请你编写一道符合该图像意义的应用题。(皖04中考范卷(1))

(2)根据你所给出的应用题分别指出 X轴、Y轴所表示的意义,并写出A、B两点的坐标。

(3)求出图像AB函数解析式,并注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解应用题很简单,但根据已知图形自己编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此刻适时抓住机会,让学生根据周围事物,创作出符合图形的问题,能拓展学生思路,更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为了能够充分联想,将调动大脑中所有相关信息,并予以加工,这也考查了学生思维广阔性和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各有所获。

四、引导反思

古人常说:“三思而后行”、“欲速则不达”,解一道数学题时,并非解完就大功告成,应该再思考,以求获得多方面启示,巩固和扩大成果。

1、一题多证

例5:已知,如图甲,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于D,AG⊥CE于G,连接FG,如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求证FG=

(AB+BC+AC)

若①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如图乙)

②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如图丙),在图乙、丙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一种情况给予证明。(霍山县调研试卷)

 

证:(图乙)△AFB≌△IFB(ASA)、AB=BI、AF=FI、△AGC≌△HGC(ASA)、AC=HC、AG=GH、BC=BI+HC-HI、又因∵GFHI∴GF=(AB+AC-BC)

反思:学生提出了既然涉及到垂直,为何不用面积来解答,可得出结论,通过思考,找到更加简便的方法,这就是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寓意吧。

2、一题多论

例6:已知抛物线 y=x-mx+与抛物线y= x+mx-m,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位置。如图5,其中一条与X轴交于A、B两点。

(1)试判断哪条抛物线过A、B两点,并说明理由;

(2)若A、B两点到原点距离OA、OB满足-=,求经过A、B两点的抛物线解析式:

解:①y=0  x-MX+m=0

△= m-4×1×m=-m<0  与x轴无交点

②令y=0,x+MX-m=0

X X或X=-m

-=  ∴-=

-   =2

M=±2    由图得m=-2

反思1: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图时我们知道交点A、B位于原点两侧,如果没有图形,怎么去判断A、B点分布呢?

反思2:判断抛物线对称轴的方法,m值的取舍有何通用规律?两点距离可不可以摆脱RT△的常规思路,找出一个通用公式呢?通过简单的一题引申到另一问题的研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顺应新课改的趋势,教师应教给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习惯,解题后再分析、再思考的方法、习惯。这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技巧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