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致命杀手狂犬病预防知识,请查收

/ 1

叮!致命杀手狂犬病预防知识,请查收

姜文婧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自贡,643000

狂犬病(rabiea)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winws)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养共意传染病。狂犬病毒通常由病兽通过唾液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有狂躁型和麻痹型,狂翼型症状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唱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躁型因有典型的恐水症状又名酒水症(hydmophobia)。至今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但做好预防几乎可以100%防止发病,因此狂犬病预防至关重要。

1.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在发达国家地区由于对流浪狗控制及对家养狗的强制免疫,蝙蝠、浣熊、臭鼬、狼、狐狸等野生动物成为主要传染源。一般来说,狂犬病患者不是传染源,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因其唾液中所含病毒量较少。一些貌似健康的犬或其他动物的唾液中也可带病毒,也能传播狂犬病。

1.2 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入侵,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器官移植也可传播狂犬病。

1.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兽医与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人被病犬咬伤后发病率为15%-20%。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②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③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较少;④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者发病率低;⑤被咬伤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

2.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潜伏期可长达十年以上,潜伏期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数量和毒力等因素相关。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

2.1 前驱期

常有低热、倦息、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响头紧缩感。具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发生于50%~80%的病例。本期持续2~4天。

2.2 兴奋期

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水、恐风。体温常升高(38-40℃甚至超过40℃)。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不一定每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多种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常因声带痉挛伴声嘶、说话吐词不清,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因呼吸肌痉挛致呼吸困难和发绀。患者常出现流涎多汗、心快、血压增高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因同时有吞咽困难和过度流涎而出现“泡沫嘴”。患者神志多清晰,可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等。本期大约1~3天。

2.3 麻痹期

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该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6~18小时。本病全程一般不超过6天。除上述狂躁型表现外,尚有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的麻痹型(静型)。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常见高热、头痛、呕吐、腱反射消失、肢体软弱无力,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呈横断性脊髓炎或上行性麻痹等症状,最终因全身弛缓性瘫痪死亡。

3.预防措施

3.1 管理传染源

以犬的管理为主。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并实行进出口动物检疫等措施。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

3.2 伤口处理

应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カ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彻底冲洗后,可用2%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使排血引流。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则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局部浸润注射。此外,尚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3.3 预防接种

1.疫苗接种。可以用于暴露后预防,也可用于暴露前预防。

2.免疫球蛋白注射。

总之,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是以犬的管理为主,同时避免与病犬接触,发生暴露后应及时冲洗伤口、并早期应用合格的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可以争取获得有效的预防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