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P模式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6
/ 4

IKAP模式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曾秀梅莫利容谭利琼马丹华林楚

广西江滨医院心血管内一科  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IKAP模式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IKAP模式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进行干预,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自我效能、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随访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SD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KAP模式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对预后恢复及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关键词】IKAP模式;冠心病;自我管理;护理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心脏病[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39万,且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因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改善疾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3]。但是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健康指导,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处于较低水平[4]。因此,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IKAP模式[5]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各个领域,其是将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nform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IKAP)有机结合,以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式。本研究将IKAP模式运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以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现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6]。②年龄50-75岁,意识清楚;③认知、表达、读写能力正常;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病史;②既往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手术史;③患有恶性肿瘤;④脏器功能严重障碍;⑤临床资料不完整。采用电脑数字表法将6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男16例,女14例,年龄 50~74(61.47±5.95)岁,病程 2~12(5.23±2.19)年。观察组(n=30),男15例,女15例,年龄 51~75(62.26±6.38)岁,病程 2~13(5.40±2.3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1)。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取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病情方面的比较

组别

n

年龄

(x±s,岁)

性别

[n(%),男]

病程

学历[n( %)]

合并疾病[n( %)]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及以下

高血脂

高血压

糖尿病

对照组

30

61.47±5.95

16(53.3)

5.23±2.19

1447

1653

17(56.67)

22(73.3)

6(20.0)

观察组

30

62.26±6.38

15(50.0)

5.40±2.34

1860

1240

14(46.67)

20(66.67)

5(16.67)

T/χ2 /Z

-0.502

0.067

-0.285

-0.517

0.48

P

0.617

0.796

0.777

0.605

0.976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环境介绍、病情观察、加强患者饮食管理、监督患者按要求规范服药、提醒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出院指导、出院后电话随访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将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有机组合,从采集资料开始评估冠心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关于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详细的自我管理策略。

1.2.2.1成立冠心病护理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2名心内科医师、3名心内科护士,建立科室微信工作群,新入院冠心病及家属均可入群。干预前小组成员展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IKAP模式知识、冠心病知识、冠心病自我管理知识、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培训结束后均完成结业考核。由小组成员共同为患者制定基于IKAP模式的家属参与式护理干预措施,并从行为信息、知识、信念、行为等方面予以实施。

1.2.2.2 制定“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册”、“冠心病自我管理日记”、“冠心病出院随访流程”及“自我管理随访手稿”。(1)“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册”包括饮食注意事项、用药观察、运动方式、症状监测、情绪调整等相关知识,手册内容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2)“冠心病自我管理日记”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自我监测部分,包括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率、血压、戒烟、戒酒、用药、饮食;第二部分为自我调节部分,包括运动、放松。(3)“冠心病随访流程”包括①收集随访资料;②确定随访内容;③制定随访形式;④调整复查时间;⑤建议复查的内容等。(4)“自我管理随访手稿”,包括礼貌的称呼语言、相关问卷的填写、致谢语言。

1.2.2.3 信息(I)患者入院当天由护士于床旁收集患者及家属微信号、电话,入院第二天通过护理评估,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情况、生活习惯、疾病知识的掌握、心理状态,建立患者护理档案;发放“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册”,一对一进行讲解手册内容。

1.2.2.4知识(K)主管护士讲解冠心病知识,包括:①流行病特征、疾病分类、制病原因、疾病症状、急救措施、治疗方法、疾病预后、并发症。②用药预防:坚持用药的必要性、按时按量服用药物、药物疗效及副作用、设定用药行为和计划,切勿随意对药物用法和用量进行调整。③疾病预防方法:生活规律、身心愉悦、戒烟少酒、劳逸结合、科学运动④坚持病程和自我监测: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胸痛发作及时就诊。⑤饮食指导:强调低盐低脂清淡饮食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油腻刺激性饮食及暴饮暴食,尽量规律用餐次数,一日三餐,按时按量进食。

1.2.2.5 信念(A)患者住院期间发放并教会患者填写冠心病自我管理日记;患者出院前采用问卷星调查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将患者薄弱的内容写在自我管理日记,对患者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的方式包括视频动画、小卡片、手册等,强化对疾病的认知。

1.2.2.6行为(P)①建立心内科冠心病患者微信群,患者及家属都可以加入;小组成员每周推送1篇关于冠心病护理的文章;主管医生解答患者疑问,给予药物剂量调整的指导;③出院后进行每半月1次,每次20分钟的电话随访,共随访6个月;每次电话随访解答患者存在问题和疑惑;③随访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自我管理行为不足之处,针对患者薄弱环节进行相应的指导;④告知患者定期复查,了解疾病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elf-ManagementScale,CSMS)[7]评分比较。用CSMS评分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水平,CSMS共包括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情绪认知管理在内的3个领域7个维度27个条目,各条目评分范围1~5分,CSMS总分27~135分,得分高者自我管理水平高。

1.3.2 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8] 本量表由Sullivan 研制,该量表共16个条目,分为症状和功能维持2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计分,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15]

1.3.3 采用SAS、SDS[9]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SDS各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

1.3.5 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记录两组患者6个月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计算总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MS评分比较  观察组CSMS评分高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管理

疾病医学管理

情绪认知管理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30

17.43±2.03

22.57±23.53

-6.789

<0.001

31.03±3.31

51.03±4.81

-18.618

<0.001

6.17±

1.39

11.53±

3.13

-8.426

<0.001

观察组

30

17.83±3.05

28.67±2.92

-15.816

<0.001

32.17±3.34

61.27±4.25

-31.093

<0.001

6.37±

1.43

15.17±

1.88

-21.423

<0.001

T

-0.598

-7.297

-1.320

-8.732

-0.550

-5.457

P

0.552

<0.001

0.192

<0.001

0.585

<0.001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MS评分比较(分,±s)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比较  观察组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干预前后两组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功能维持

症状维持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30

6.17±1.34

8.33±1.15

-6.806

<0.001

18.43±1.94

22.20±1.99

-6.085

<0.001

观察组

30

6.33±1.32

10.47±1.91

-8.857

<0.001

19.23±2.04

27.20±1.95

-17.278

<0.001

T

-0.485

-5.241

-1.553

-9.819

P

0.630

<0.001

0.126

<0.001

2.3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 SAS、SDS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分)

SDS评分(分)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30

52.03±3.22

42.13±3.53

12.772

<0.001

53.03±3.43

43.17±2.63

11.987

<0.001

观察组

30

51.33±2.95

36.93±3.89

20.267

<0.001

54.27±2.94

39.13±3.91

20.653

<0.001

T

0.877

5.418

-1.375

4.689

P

0.384

<0.001

0.174

<0.001

2.4 两组干预6个月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两组干预3个月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

组别

例数

心肌梗死

心绞痛

心律失常

心源性死亡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0

1(3.33)

5(16.67)

2(6.67)

0

8(26.67)

观察组

30

0

2(6.67)

0

0

2(6.67)

χ2

4.320

P

0.038

3讨论

随着国民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的改变,未重视冠心病危险因素管理,冠心病的发病率仍持续增高[10],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减少由疾病造成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并且能够持之以地管理健康行为。因此,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有效的自我管理,但是冠心病病程长,随着时间发展,患者难以长期坚持自我管理。IKAP模式是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以病人为中心,制定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措施,帮助病人在获取疾病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从而采取有益的健康行为,改善疾病预后。

IKAP模式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自我管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和预防,进而维护自身健康,但是由于文化程度、经济情况、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影响,冠心病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依从性不足一直是管理的难点,IKAP模式护理干预让患者学会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增强管理疾病的信心,帮助其促成健康行为。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基于IKAP模式护理后发现,观察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IKAP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谢晓虹等研究结果相似。此结果可能与该护理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了解患者自我管理的薄弱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宣教形式强化疾病的认知,并为病人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帮助病人提升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自身健康意念和信念,采取相应健康行为并对疾病症状不断实施监控、管理和护理的过程。本研究IKAP护理模式将护理过程分为4个延续性的步骤,其中信息阶段中通过掌握病人自我管理现状与管理问题,讲解疾病预防知识与方法,个性化制订管理计划,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册自我管理日记可以让病人产生疾病管理意识以及认识到自我管理重要性,调动病人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出院后的随访和推文可有效促进病人自我管理的执行。

IKAP模式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做好自我管理的信心,坚持健康行为。研究发现IKAP模式护理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与荆璇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是:冠心病相关知识详细的讲解,让病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原则,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改变其观念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建立微信群,拉近患者的距离,能够解答患者疑惑,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坚定自我管理的信念,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既往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能够促进冠心病患者合理膳食、坚持运动、按时服药等自我管理行为方面。

IKAP模式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和持续支出医疗费用等情况,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IKAP模式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朱艳霞研究结果相似。在常规的出院指导中,出院后患者无法获得持续的饮食、用药和运动指导、症状干预,仅仅通过出院指导来获取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而IKAP模式的护理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医护组建团队共同参与对患者自我管理薄弱环节进行个性化指导,有护理人员的监督下保持健康行为,同时鼓励患者自我监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IKAP模式护理能够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冠心病需要长期的干预和自我管理控制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IKAP模式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说明IKAP模式护理能降低冠心病患者近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张玉敏研究结果相似。这是因为IKAP模式通过收集信息、传递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对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信心,转变态度激发患者疾病管理积极性,能够长时间自觉维持健康行为,做好冠心病二级预防,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IKAP模式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中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缓解患者因疾病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本研究样本量小,治疗观察时间较短,IKAP模式是否适用于每例患者,仍须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江晓燕,陈涵.ADAMTS家族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心电与循  

环,2023,42(1):94-98,100.DOI:10.12124/j.issn.2095-3933.2023.1.2022-5114.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

志,2021,36(6):521-545.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6.001.

[3]于淼,王建辉,赵彩杰,董建秀,马佳慧,贾玉娜.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对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华北理

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22(1):24-28.

[4]卫攀,李小妹,郭晓岚,等 .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

究,2022,36(15):2649-2654.

[5]荆璇,薛平,袁丽荣.IKAP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1,35(08):1441-1446.

[6]闻志楠,陈欣,刘迎午,等.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代谢组学特点及诊断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0,28(2):134-140.

[7]任洪艳, 刘丽萍, 赵庆华.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4):1374-1377.

[8]Kamaruzaman MF,Zainol IH. The role of mobile advertising technology towards millennial social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2014: 66-69.

[9]李大严,黎福理,潘妙丹,赵丽丽.IMB联合综合护理对冠心病PCI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负面情绪管理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6):703-707.DOI:10.3969/j.issn.1008-0074.2020.06.13.

[10]吕长华,姜学爽.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康复护理模式对冠心病病人心功能、健康行为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2,20(6):765-768基金资助: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科研课题(Z-A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