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助推鹿泉高质量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助推鹿泉高质量发展

陈素波

中共石家庄市鹿泉区委党校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单位、一些个人在调研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差距和不足,影响了调研工作质量。

一、影响调查研究工作质量的表现形式

(一)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调研不够深入

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虽然规定了每年到基层调研应不少于多少天,但大多数领导干部事务性工作缠身,很难抽出太多时间到基层搞“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大都是结合检查督导等工作一并开展,有时候一天就到几个单位,每个单位待不了多长时间。这就造成调研工作不够深入、系统,偏于碎片化,看似去了不少单位,接触了不少群众,但了解情况停留在表面,对深层次问题掌握不够全面和详细。

(二)规定路线、接受安排,调研比较被动

一些领导干部去调研,很多时候都是按照基层事先定好的路线,缺乏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四不两直”的较真精神。而基层出于“扬长避短”的考虑,对问题和短板习惯性地“藏拙”,展示给领导干部的往往都是亮点工作、“窗口”单位,是经过事先精心准备、认真包装的。这样的“只见鲜花不见刺”调研,即便了解一些情况也不全面,听不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摸不透基层最真实的想法。

(三)只有调查、缺乏研究,调研互相割裂

调查与研究二者应当是统一的整体,没有调查就谈不上研究,没有研究也就失去了调查的意义。有些同志调研中满足于了解一些基本情况,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觉得工作目的就算达到了。对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量化的对比,缺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问题根源、谋划针对性措施的过程。这就导致调研提出的对策建议过于笼统、宏观,操作性不足、含金量不够。

(四)回避问题、绕开困难,调研成果打折

对于基层面临的一些瓶颈性、机制性问题,有的同志存在畏难情绪,觉得即便了解掌握了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与其这样不如绕开这些问题。有的同志把调研报告当成调研成果,报告一出就算大功告成,所有的对策措施仅仅停留在纸上,作为完成任务的一环,对于这些措施能不能落地、有没有落地、是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缺乏跟踪问效、一抓到底的精神,“后半篇文章”没了下落。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不够端正

有的同志对调研工作重视不够,未真正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思想,对调研的重要意义缺乏充分理解,认为这只是一项简单的“规定动作”,更有甚者,片面地认为调研只是一种形式,存在应付心理。同时,有的同志片面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对基层情况很了解、很熟悉,用不着进行深入调研也能掌握情况。有这种心理,又谈何能够做好调研工作?

(二)作风不够务实

有的单位领导干部解决实际困难的主动性不够,把调查研究当成任务甚至“负担”,迫于要求走形式、走过场,缺乏摸实情、想实招、办实事的诚意;有的调研座谈的对象大都是被调研单位的领导,或者经过“筛选”的群众;有的满足于“留痕”,甚至照个相、坐一会儿就走;更有甚者,连调研报告都要靠基层报材料、帮忙写,不但没有为基层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

(三)方法不够科学

有些调研工作局限于一时一地,被调研的单位、群体、人员数量不够,选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导致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很多调研只会座谈、听汇报,很少用到统计抽样调查、实验调查等科学方法;有的虽然用到了调查问卷,但大多问卷制定都缺乏科学论证和评估,后期也很少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测量学分析,问卷的信度、效度难以保证。

(四)能力不够过硬

有的调研人员存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应不敏锐,甚至存在“鸵鸟心态”,怕发现真问题、查实真情况,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因此主观上规避一些棘手问题;有的虽然摸清了问题,但自身水平不高,提不出有效的对策,或者对策的操作性不强,在实践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调研前后一个样,工作没有大的变化。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这充分形象地说明了调研工作的重要性。调研应该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聚焦问题的高质量调研,而不是上述种种形式主义、浮皮潦草、应付了事的假模假样“调研”。

作为鹿泉领导干部,我们如何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呢?

三、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有效开展调查研究

(一)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带着情感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将党的政策宣传下去,把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要着眼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把工作做到每一位群众的心坎上,努力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实办好,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即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调查研究作为“求”的基础,就是要深入接触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寻事物的“是”。因此,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善于在深化上做文章,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要在“沉下去”和“浮上来”的交叉中印证,使调查掌握的信息系统化深刻化;以偏概全只会导致“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的现象发生。只有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才能观大势、明大局、谋大事。另一方面,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搞清楚事物的“病情”,找准问题的“穴位”,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提炼出规律性认识,进而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我们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紧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情怀开展调查研究。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这样,才能看到实情、得到真知、做出正确结论。

(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在调查研究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要传承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必须把“揣上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起点,把调查研究重心聚焦在最突出的问题上、最难化解的矛盾上和最难推进的政策上,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扣住时代脉搏。调研不能走过场、装样子,要在推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目的必须是解决问题。下基层调研,如果找出问题后就束之高阁,既不及时回应,也不跟踪问效,这样的“调查研究”就会寒了群众的心,达不到调研的目的。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才能确保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四)必须坚持攻坚克难

敢于攻坚克难是百年来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习近平多次强调“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要强化斗争意识。新征程上,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只有强化斗争意识,勇挑重担,主动调研,深入分析,才能获真知、收实效。二要发扬斗争精神。一些领导干部不愿啃“硬骨头”,拈轻怕重,调研效果必然打折扣。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只有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涉险滩、破难题、展担当。三要增强斗争本领。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夯实善斗争的思想根基;要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练胆魄、磨意志,真正锻造成烈火真金。

总之,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特别是面对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在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 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曾建平,罗红平.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探析: [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