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战争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4

东北抗联战争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

寇福生 谢欣淼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摘要:十四年漫漫抗战路,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最终击退了侵略我国的

日军部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此过程中,东北抗联将士们宁死不屈、誓死报国的壮举也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被后世人民所继承弘扬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其也蕴含着丰厚的当代价值。本文着眼于研究东北抗联精神、充分发掘抗联精神历史与现实意义,以使得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转化成为永不竭尽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东北抗联战争;历史贡献;时代价值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军民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的进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以其不畏牺牲、舍身救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铸就了历久弥新、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

一、理论论述

(一)东北抗联战争的背景

1.东北抗联战争的国际背景

十九世纪中后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正处“康乾盛世”,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因循守旧,对参与世界贸易毫无兴趣。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错失历史发展大势,没有及时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潮流,与最早的一次现代化机遇擦肩而过,决断了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自此,中国彻底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轨。与之相反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认识到,当时的日本不仅需要引进新技术,更要引进新的组织和思维方式,唯有如此,方能将日本改造为现代国家。但是,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导致日本国内生产的商品没有广阔的销售市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开始实行对外扩张,秘密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战略计划。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东北三省军民就此开始绝地反击,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奋战。十四年间,东北三省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抗日救国”的时代主旋律密不可分,东北抗联军民们也在这场长期、艰苦、壮烈的斗争中,用炙热的鲜血和坚强的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1. 东北抗联战争的国内背景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附近铁路上安置了炸药,并引爆了一段轨道。这段轨道属于南满铁路公司,是日本在东北拥有特权的铁路之一。日本关东军声称这是中国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沈阳城内驻扎的中国东北军发动了猛烈的炮火和机枪攻击。中国东北军虽然没有准备,但仍然奋起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东北军处于极大的劣势之中。一方面,正忙于“灭共”“剿共”的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下令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受到蒋介石命令的影响,没有及时调动东北军主力部队,导致物资、士气紧缺的东北军处于惨败境地;另一方面,中国东北军无论是在作战素质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远不如日本关东军。尽管如此,中国人民救国之志仍然高涨,抗日号角在东北大地吹响,广大农民、工人、学生纷纷拿起武器,进行全民族抗战。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暴行,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赴汤蹈火、誓死捍卫民族尊严,这一伟大精神鼓舞了全国各族同胞的爱国之心,社会各阶层的保家救国情绪不断高涨,开辟了东北抗战的新局面。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具体内涵

 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要诠释以丰富的内涵。2015年7月30日,由中共黑龙江、辽宁、吉林省委联合主办的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在会议中概括并且强调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其内涵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特征表现为忠贞报国、勇赴国难;二是英勇战斗精神,特征表现为勇敢顽强、前赴后继;三是不畏牺牲精神,特征表现为坚贞不屈、勇于献身;四是艰苦奋斗精神,特征表现为不畏艰苦、百折不挠;五是国际主义精神,特征表现为休戚与共、团结御侮。[2]

  1. 爱国主义精神:忠贞报国、勇赴国难

东北抗日联军在战争过程中,始终高擎爱国主义旗帜,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彰显了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占领中国的进程,抗日战争由此开始。面对武器精良、训练有序的日本军队,中国共产党力图揭露日军伪装,号召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日。在这种国难当头的危急情况下,全体中国人民都流淌着爱国的血液,纷纷投入到这场救亡图存的民族战争中。抗联将士们更是始终以不惧艰险、誓死报国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奋战十四年之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整个抗联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激励人们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的不竭动力,成为东北抗联斗争发展的主旋律。在抗联战争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实际行动深刻阐释了在国家、民族危急之际,抗联战士从民族大义出发奋力御侮的家国精神。

  1. 英勇战斗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

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始终保持高昂战斗力的精神力量,是东北抗联将士情感和意识的综合体现,更是东北抗联将士与日军殊死搏斗的精神支柱。据日伪统计,抗联部队在1935年、1936年作战次数分别为39150次和36517次,即使在日军重兵“讨伐”的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始终坚持战斗,1938年作战13110次,1939年作战6547次,1940年作战3667。[3]英勇战斗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一次次击败日寇取得胜利的关键之道,更是东北抗日联军用十四年的艰苦抗战铸就的钢铁军魂,它诠释了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展现了绝不受敌压迫而屈服的英雄气概。英勇战斗的精神伴随时代而产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坚定且丰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成为时时刻刻感召中国人民守护国家的强大合力。

  1. 不畏牺牲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

为达到对中国东北地区殖民化的目的,日本在东北地区采取了政治上统治、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奴役等政策,即对东北地区进行全面的统治和管理。[4]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尊严、国家独立,以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谱写出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例如抗联将士杨靖宇,面对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和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4]

4.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

面对敌强我弱、孤军奋战、物资匮乏等种种不利条件,东北军民在白山黑水之间不畏艰苦、百折不挠,以高昂的艰苦奋斗精神谱写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面对日寇的猛烈进攻,面对东北地区极寒的自然条件,抗联将士们一方面要面临寡不敌众、装备欠缺的军事条件,更严峻的是他们时时刻刻面临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存挑战。在这场持久战中,东北抗联将士们始终胸怀艰苦奋斗的恒心和必将击退敌人的决心,与日本帝国主义顽强对抗,并凭借这种精神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击退敌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当今仍是每一名中国人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努力在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实现自身价值,成就远大理想,创造美好人生。在艰苦奋斗作风的引领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5.国际主义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

东北抗日联军与敌人的英勇战斗,不但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对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的带领下,东北这块热土上,不但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支持,而且也有前苏联、朝鲜等国家的人民的支持。面对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目标,中朝苏三国人民团结一致,并肩作战,同生共死,谱写出了一段感人而又壮丽的团结御侮的壮丽篇章。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行动准则,它旨在追求全世界无产阶级维护共同利益、对抗共同敌人和争取全人类彻底解放而斗争。

三、东北抗联战争的历史贡献

1.为解放东北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为配合苏军进军东北,抗联将士中的数百名指战员组成小部队配合苏军作战行动。在此过程中,抗联战士协助苏军在收复的失地上清除敌伪残余,维持地方治安,并收缴了大量的武器。1945年8月,苏军向关东军发起攻击,东北抗联和东北党委会随苏军进攻东北。在苏军的帮助下,抗联战士率先接收了东北,并在各地积极建立发展党组织。各地部队立即展开了肃清日伪残余势力和国民党地下军的斗争,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革命政权建设工作。[5]抗联的行动对保卫东北抗战胜利果实,为我党派遣大部队和大批干部控制东北、接收东北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也是东北抗日战争所结出的最丰硕成果。

2.在全国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东北地区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抗击日军侵略的主战场,东北抗日联军的对日作战时间也是最长的。全国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8年抗战,而东北地区抗战则是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14年抗战。“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踪迹几乎遍布了东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他们的游击战争、地下活动从未停止。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东北抗日联军一直坚持战斗在最前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消耗了敌军大部分的力量,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坚定了他们的抗战意志,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东北抗日联军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在近代东北现实绝境的催生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下,东北抗日联军以理想和信念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在整个东北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具有很强的历史推动力。“九一八”事件的发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国家浩劫,唤醒了中国人民史无前例的民族觉醒。为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他们在抗战中打出了爱国的旗号,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反击,并把民族的觉醒付诸于实践。许多有抱负的人都跑到了东北,投入了抗战的大潮。东北抗联精神始终是凝聚广大东北军民众志成城、一心抗日的精神支柱,抗联精神以其丰富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带领东北军民攻坚克难、全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践踏。

四、东北抗联战争的当代价值

东北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战争,东北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为了消灭来犯之敌,他们义愤填膺、以身殉国,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崇高品格。抗日联军的英勇战士,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他们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创造出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这种伟大的精神仍然在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熠熠生辉。

  1. 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动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愿望不仅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指引,东北抗联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展,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精神支柱、价值导向和思想武器,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往无前。对党忠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灵魂,更是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表明坚定理想信念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引我们在风险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面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时坚定政治立场,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首要要求。

  1. 为全面实现东北振兴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而近些年来,由于地理位置、未能及时改革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日趋落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东北各地区应认真梳理各地发展状况,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原因,找对措施,寻找全面振兴东北的新思路。全面振兴东北这一伟大事业离不开正确的精神导向,而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坚持对敌斗争所形成的优秀革命精神正是引领东北人民振兴东北经济、建设发展东北地区各项事业的精神源泉。新时代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东北人民需要赓续传承革命先辈们勇于开拓创新精神,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投身于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源泉和精神支撑,推动东北经济焕发全新活力。

  1.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典范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东北抗联的历史事迹和其崇高的精神果实,无疑就是满足这些要求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东北抗联英勇无畏的壮举和战斗精神,是一本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教育性的史书。它通过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传递给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此外,将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确保了教育的大方向,这对于确保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树立起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人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东北抗联”是在中华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大背景下形成的,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民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结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崇高的精神支柱仍将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中流砥柱。

五、结语

东北抗联精神与其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道,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与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东北抗联精神始终是指引中国人民不断奋进、开拓向前的精神动力,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扬光大,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20(19):4-7.

[2]佚名.东北三省联合召开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J].学习与探索,2015.

[3]王佳琦.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DOI:10.27757/d.cnki.gmdjs.2023.000302.

[4]韩旭.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0.DOI:10.26995/d.cnki.gdqsc.2020.000185.

[5]李春生.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世纪桥,2019(12):20-22+50.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9.12.006.

本文为202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L22BDJ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