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安全预警工作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2

关于加强安全预警工作的思考

沈伟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安全问题“一失万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安全预警工作,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近年来,一些单位把安全预警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采取了多种卓有成效的预警方式,对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安全预警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持续改进安全预警工作,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关键词:安全预警;超前防范;对策措施

1安全预警

1.1预警

预警是指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减轻危害造成损失的行为。

1.2 安全预警

安全预警是指为预防安全事故,通过辨识和提取事故信息及时发出的警告信号。其作用是通过对安全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监测、评价,完成对各种事故征兆的识别、诊断,及时纠正或控制不良趋势。

1.3 实施安全预警机理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的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发生的概率为p(p>0),则在n次实验(活动)中至少有一次发生的概率为p(n)=,又此可见,无论概率p多么小(即小概率事件),当n越来越大时,p(n)越来越接近1。这一结论说明: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这对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揭示出企业生产过程中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系统存在缺陷就有可能由安全状态变为危险状态,危险状态被偶然因素触发后就有可能爆发事故。出其不意的事件常常看起来很突然,难于捉摸,但事实上是有迹可循的。事故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重要手段就是实施安全预警,警示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2 安全预警工作问题分析

2.1 认识理解有偏差

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和用好安全预警手段。一些管理人员认为研判、辨识安全风险和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后,安全预警没有必要性。也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只有发生事故后才需要预警,且认为安全预警没有开会布置传递及时,没有案例教育讲得生动,没有事故通报讲得透彻。

2.2 预警提示不及时

一些单位面对发生的事故,特别是事故原因不是单一因素的,没有预警意识。只是转发事故通报,不安排安全风险研判、辨识,不布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用事故通报代替安全预警,该预警不预警,该提示未提示。

2.3 落实落地不闭环

一些单位在接到安全预警信息后,对工作措施、隐患排查没有追踪,对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情况不掌握,对安全隐患整治进度不了解,把下发预警当作预防措施,没有闭环管理,达不到应有的预警效果。

2.4 技防措施不重视

一些单位在预告、预测、预警、预防上缺乏技术手段,没有用好信息互联、资源共享、大数据分析等既有条件,仍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隐患管理水平,没有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提升安全预警工作水平。

3 安全预警需要把握的原则

3.1 及时性

预警的目标就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提早做好防范。因此要针对发生的事故和故障、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排查的风险和事故征兆,及时发出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并消除隐患。

3.2 全面性

安全预警要对照现实,深度分析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物、环境、管理等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各个层级、各个环节的不安全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综合措施。

3.3 客观性

安全生产过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要正确面对,不能因为可能发生事故或产生不良后果而隐瞒,消极应付。要积极主动,在制度上、措施上、行动上采取隔离、转移、替换、控制等方法,消除或化解安全风险。

3.4 协同性

单位组织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安全因素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安全预警要统筹考虑,明确各专业、各岗位所做工作,确定各领域、各环节注意事项,统一协作,互联互控,充分发挥安全预警作用。

4 安全预警方法

根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人、物、环境、管理”的安全风险管控重点,从管理对象角度出发,采取安全预警提示、案例教育、班前教育、班中提醒、安全提示、监测测控、警示标志等方式,实行事故预警、隐患预警、变化预警、行为预警、设备预警及数据精准预警。

4.1 事故预警

发生事故后,针对事故暴露出的设备质量缺陷、作业行为疏忽、规章制度漏洞、管控环节缺失等问题,要及时通过安全预警、事故通报、案例警示教育、专题分析会等形式,发出预警,引起警觉,引导管理上查缺补漏,作业上纠偏纠错,预防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4.2 隐患预警

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发现设备源头质量问题、管理制度漏洞及安全薄弱环节等可能引发事故的重大隐患,须及时采取安全预警通知、隐患排查整治、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等措施,迅速阻断风险、消除隐患。

4.3 变化预警

生产组织方式改变、生产力布局调整、季节转换等变化,都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风险。例如新技术、新设备投用,新规章、新办法实施,恶劣天气等情况下,要通过预报预警、专项督导检查、安全提示提醒,明确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落实好针对性安全措施。

4.4 行为预警

由于作业人员思想疏忽,业务知识和实作技能的欠缺,心理和生理缺陷、弱点等原因,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有不安全行为。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作业人员活动信息进行识别,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对一些惯性违章行为或个别不安全行为,利用警示教育、业务培训、班前提示、班中提醒等方式方法进行安全预警,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和健康评估、职业健康监控。此外,针对重点地段等危险因素、安全风险,可设置警示标志、风险公告、岗位提示等,实时预警,提醒作业人员遵章守纪、规范行为。

4.5 设备预警

通过建立设备质量寿命管理系统,全程跟踪设备日常报警信息、部件故障频次等,辨识每台设备质量日常管控情况,针对设备故障临界值进行预警提示,督促现场加强保养维修,实时监测、监控设备动态。

4.6 数据精准预警

通过以往大数据精准分析,结合某一阶段安全特点,研判某个时间段内或某个单位安全风险,根据下一阶段生产过程或单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实行针对性预警,督促一个时期或帮促某个单位加强安全管理,管控安全风险,预防安全问题发生。

5 对策建议

5.1 完善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安全预警管理办法,确定安全预警条件或标准,制定安全预警程序,运用各种有效预警方法,细化各种情况下的预警流程,使安全预警具安全管理有可操作性,便于有效落实。

5.2 搭建预警平台

充分利用办公网络、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功能,研发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析和智能化预警功能,借助大数据手段实现人员、设备、趋势自动预警,减少人为干扰,巩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效果。

5.3 共享信息资源

搭建预警平台,首要任务是收集海量数据。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信息档案,通过综合分析鉴别,找出各种事故征兆、事故诱因,判断确定安全生产发展趋势,持续按时、按量、按限发出报警信息。

5.4 抓好落实落地

安全预警措施必须结合现场实际,首要任务是从源头上消除隐患,若隐患不能迅速消除,须考虑阻断、替代、隔开、转换、降低等措施,综合衡量人员、资金投入、工艺标准等情况,明确责任、措施、资金、时限等要求,确保预警措施落实落地。

5.5 强化闭环管理

安全预警实施后,必须有布置、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形成闭环,杜绝预警措施落而不实、安全风险管而不控、安全隐患治而不除问题。

5.6 建立考核制度

安全预警机制必须建立完善考核办法。对于该预警未预警、措施不现实、落实不力等情况要纳入考核,倒逼预警责任落实和措施落地,有效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对于发生事故的,要倒查预警情况,预警措施未落实的,必须从严从重追责考核。

6结束语

安全预警是强化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安全工作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的重要举措。加快安全预警成果转化,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综合施策,才能实现科学、精准规避安全风险,防范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