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水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生态文明视域下水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邹静思   郭祥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近年来,我国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成为新时期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现如今,各地在加强水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按照水质保护目标,加大河湖水环境整治力度,保护修复水生态,河湖水环境面貌不断改善,生态功能逐步提升。

关键词: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探索和学习水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乃至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水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法则和人水和谐共生要求的趋势,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节约、集约型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水生态空间的营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文化休闲和娱乐空间,有助于鲜明的水文化特色塑造,打造秀丽的“水色”旅游氛围,提高旅游吸引力。同时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还可以有力地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和修复,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价值,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对树立新的旅游城市形象具有积极影响。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以占全球7%的淡水资源,养活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长江以及以南诸多河流占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部分;而长江以北天然水资源较少,但土地面积较大,且时空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匮乏局面还会进一步加剧。

2.2水生态现状基底不足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河道都更重视防洪管理,而缺乏生态管理的意识。即便部分地区比较重视对河道的生态管理,但因为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河道存在诸多问题,如河道渠化、驳岸硬化、截流蓄水、水体污染等。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对河道生态景观造成巨大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环保意识不强、生态保护认识不足、部分企业未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污染物的排放管理等。

2.3河道流通性较差

河道的流通性对水生态文明至关重要,但许多时候受人类建设活动的影响,河道自身的流通性不足。上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更注重对城市段、乡村段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其余段建设能力不足,导致河道不连续,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链,致使河道周围的生态系统以及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出现分离的现象,两者之间的关联也会被切断,这不仅会影响原本河道周边动植物的正常生存,也会致使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河道工程阻断河流上下游的生态系统也会使河岸周围的居民所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3生态文明视域下水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3.1注重技术引导

提高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注,深刻意识到水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作为长期任务。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在水源保护与利用中的支撑作用,构建技术型人才服务中心,加大技术型人才对生态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的指导作用;邀请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专家演讲生态治理、水源保护等知识,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水源保护与利用意识;运用网络平台、多媒体展示防洪过程、护岸植树、污水处理等细节,通过视频、图片、小片段等多种形式再现污水处理及生态建设的场景,采取情境化模式培养水资源保护及回收利用意识,利用雨水收集、雨水净化、回收再利用等知识,提高对雨水回收利用技术的正确认识;技术型人才在生态建设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将专业知识主动运用于水处理、防洪工程中,促进水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2护岸生态化建设

河湖岸带是兼具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的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陆生态过渡地带,为生物物种生长、繁衍、栖息提供微生态环境。为改善提升河岸带微生态环境,对边坡较缓的河岸带,灵活运用阶梯式生态护岸措施,修筑自然土质岸坡,采取由远及近种植乔(灌)木、低矮灌木、水草及撒播草籽等植被护岸方式,因地制宜栽植适生植被,加大岸坡植被覆盖度,增强固土保土能力,使其兼具生态与景观的双重功能。

3.3推进人工湿地及“生态浮岛”建设

尝试推进人工湿地建设,在自身条件合适的河湖段利用自然浅滩布设人工湿地,在基质上种植适应能力、去污能力均较强的挺水植物群落,如茭白、芦苇、水芹、水葱、菖蒲等多种组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离岸带设置“生态浮岛”,将适生当地气候的浮水、沉水植物栽植到富营养化水域中,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等物质,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等方式减少水中营养盐,抑制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

3.4持续提升水资源保护方式

为全面提升水资源保护效能,增强水生态环境修复能力,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推进环节,应当吸取过往经验,借鉴优秀做法,对水资源保护手段以及水生态修复机制作出必要调整,实现工作策略方法创新完善。基于这种思路,管理部门要深入做好水资源开发与规划,制定全局性水资源保护机制,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具体来看,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路径,详尽分析区域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掌握区域产业结构,论证用水需求,在此基础上,完成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将其作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础,实现保护性开发。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对于工农业废水要进行净化,达标后进行排放,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水资源保护机制。

3.5合理利用地下水

对地下水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加强立法工作,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科学划分并及时确定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科学评价地下水现状,制定地下水合理利用规划,考虑对地下水用量的需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采取人工回灌补给技术,最大程度降低地面沉降速度,提高含水层水位,使得生态系统可以逐渐恢复。治理为主、预防为先,及时了解地下水开发、地下水污染等详细情况,全面把握地下水源保护与利用有关内容。规划地下水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对地下水功能区进行划分,一级功能区划分为开发区、保留区,发挥协调用水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二级功能区是在一级功能区框架内,主要发挥协调地区之间、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

结语

总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使得水生态文明承受的代价越发的沉重。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水生态问题,我们必须要站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关乎社会、关乎国家永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浩然;邹志慧.农村水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河长制下保障机制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7):235-237.

[2]王智.生态环境建设中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0(5):229-231.

[3]柴青宇,李晓钰,柴方营.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研究——以小兴凯湖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