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3

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探讨

黄亚辉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广东 深圳 518101

摘要:各地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工作开展,对经费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为保证教育经费的使用质量,需要加强监督管理,财会监督是可行的举措之一。本文首先对教育经费与其财会监督进行简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经费财会监督的必要性和当前不足,最后结合上文内容,探讨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建议,就优化财会监督方式、强调监督全覆盖、保证监督深入性、加强结果分析和复用等可行措施进行分析,以服务各地教育经费管理,提升财会监督质量。

关键词:教育经费财会监督;教育事业;监督方式

前言:我国是教育大国,截止2022年末,全国各地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880.36万人,当年度各地投入的教育经费达到61344亿元,增长超过5.8%。这表明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度很高,也客观要求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以确保其能够发挥预期作用。目前来各地教育经费管理、监督工作大体良好,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这为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提供了应用空间[1]。结合现有资料又可发现,财会监督带有一定指向性、针对性,能够更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就其应用的必要性、不足以及优化建议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教育经费与其财会监督概述

1.1教育经费与投入现状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等。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历来较高,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总额也均较大,且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基本势头。2018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见表1:

表 1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2018-2022年)

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总额(万亿元)

4.61

5.02

5.32

5.79

6.13

增长率(%)

7.4

8.9

6.0

8.8

5.9

数据来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作者整理.

结合表1信息可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多年来持续较大,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也客观要求加强其监管。

1.2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

财会监管是监管方式的一种,主要是指以财会工作为手段,通过财务视角进行教育经费使用情况、预算决算情况的分析,以了解教育经费有关各项工作是否合规合理,作为调整和优化的依据。我国对教育经费的监管由来已久,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内部管理机构,是执行监管工作的核心主题,此外也鼓励其他有关主体共同参与监督,包括学校职工、一线教师等。仅从财会监督的角度出发,该工作更关注专业性,因此一般需要由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具体负责,包括教育局、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等[2]

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应满足三个方面要求,一是专业性,二是全面性,三是服务性。专业性是指监督工作应以财会专业知识为基础,确保教育经费的各相关环节得到有效评估和分析。全面性是指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涵盖其审批、使用、预算等各方面,以保证工作细致有效、深入科学。服务性是指以财会视角进行教育经费监督时,生成的监督报告、数据信息,应能够定量定性呈现监督结果,且具有一定的复用价值,以便服务地方或更高一级的管理部门,提升教育经费有关的管理工作水平[3]

2.教育经费财会监督的必要性

2.1提升经费使用质量

教育经费财会监督,是提升经费使用质量的基本要求。结合上文数据以及表1信息不难发现,我国各级学校数目众多、教育经费总额较大,尽管各地普遍组织监督管理,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以财会专业视角进行教育经费监督,可以进一步提升经费预算、使用、决算工作质量,使一些不合理的环节得到控制,提升经费使用的基本质量。

2.2优化监督管理水平

教育经费监督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除财会监督之外,还要求以其他方式方法予以控制,以最大限度保证经费使用、管理科学合理。财会监督的专业性、服务性和全面性,则为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多支持,以专业视角进行经费监督,可以有效察觉其预算、决算、使用、报销等环节的具体情况和问题,以及尚未出现的隐患,使监督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优化[4]

2.3促进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各地教育事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教育经费的影响尤为突出,加强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有助于通过教育经费配置调整等渠道,推动各地教育事业的综合进步。如通过财会监督,发现某地义务教育阶段所需经费不足,可在未来工作中作出调整,适当增加该阶段教育经费额度,使基层教育水平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同时不影响其他等级教育活动,综合带动区域教育事业发展。

3.当前教育经费财会监督的不足

3.1财会监督方式不当

财会监督有助于提升教育经费有关管理工作水平、质量,但目前部分地区开展财会监督时方式不当,其作用未能得到妥善发挥。如监督工作过于关注数据分析,以财务凭证、进阶数据为监督对象,能够比较客观反映区域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预算、决算额度,然而不能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提供更多参考,监督工作过于关注数据信息的核对,以合法合规为监督的直接目的,教育经费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3.2监督覆盖面不足

覆盖面不足,是指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只集中于几个方面,没有覆盖经费有关的所有环节,因此不能充分发挥监督管理预期作用。如部分监督部门、人员认为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应作为监督重点,关注对学校、教育部门各类支出凭证的管理,核对数据收支信息,但不关注预算工作是否合理,即便经费使用合规合法,如果预算工作不当,教育经费的管理依然是不完善的,不能通过财会监督察觉和处理,相关问题也会持续困扰本地的教育事业发展。

3.3监督不够深入

当前部分地区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工作已经得到关注、应用,但存在深入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财会监督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定性意见,不能根据现状反映问题、处理问题,以致监督工作的作用无法最大化发挥。如部分地区通过财会监督,发现本地教育经费存在使用效率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但不能以监督工作深入评估“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的原因,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当地尝试对教育经费进行配置、使用方面的调整,由于缺乏可靠依据而无法保证经费配置、使用调整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有关问题也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3.4监督结果未能得到复用

    从发展的角度上看,教育经费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与教育事业建设存在直接关联,这要求在组织财会监督时,重视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复用,以便持续为本地教育事业建设发展提供支持。目前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财会监督对此重视不足,偏重于当期使用,不对监督结果进行复用,一些问题也因此不能得到察觉和处理。如本地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快,资金需求总量大、配置要求也比较复杂,每一年度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等级教育事业实际发展需求配置经费,不对过往的经费信息进行利用,财会监督工作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分析,每年均需要重复进行教育事业建设情况研究,工作压力较大,也带来了资源、精力无端浪费的困扰,不利于充分服务教育发展。

4.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建议

4.1优化财会监督方式

未来各地应关注财会监督的积极作用,服务教育经费管理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张首先对财会监督的方式进行调整,建立与工作需要相匹配的监督机制,配置足够人员,确保财会监督能够科学有序的开展。

首先,各地教育局等教育管理部门可作为核心监督机构,以该类部门为核心,建设覆盖本地所有教育部门、事业单位、学校的监督工作组。由教育管理部门向工作组授权,明确其监督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尤其是财会监督的内容,应做到详细、深入、全面。其次,工作组内所有人员均应拥有财会或(和)监督工作的经验,了解教育事业的特点和发展态势、未来趋向,能够通过专业方法了解教育经费的使用、预算、决算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评估,作为监督工作的开展基础。最后,财会监督方式确定后,应在本地持续、稳定推行,并与其他教育管理工作适当联动,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其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4.2强调监督全覆盖

监督全覆盖,是指未来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应覆盖所有环节,以保证于教育经费预算、决算和使用有关的各项工作均可在一定的监督压力下开展,有效、科学、合乎规范。具体措施包括全程监督、随机抽检两个方面。

全程监督,是指将教育经费有关的各管理环节进行拆分,以时间线呈现其管理的所有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均得到有效监督。通常包括预算、使用、决算三个基本部分,使用环节又可细分为使用方式、额度、凭证收集处理等环节,首先应按照经费配置、使用计划一一罗列,其次安排专人组织全程化的财会监督,生成监督报告,记录其中的问题、积累积极经验,以保证财会监督的全面性。再次随机抽检则作为辅助性措施,在组织教育经费财会监督过程中,为了解各事业单位、学校对全程监督的执行情况,最后,随机选取若干机构、学校、项目等进行抽检,由教育局等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提供一定的良性压力,保证教育经费财会监督工作能够妥善有序的开展。

4.3保证监督深入性

为保证教育经费财会监督的深入性,应在实际工作中杜绝监督浮于形式的问题,采用定量报告和定性报告并行的机制,以前者提供基础信息,后者提供专业简练的定性意见,提升监督工作的深入性。

首先出具定量报告,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主要强调以财会专业知识,对各地教育经费的使用以及管理信息进行分析、记录,以客观详细的信息为基础,不做主观评价和任何非必要加工。其次撰写定性报告,在定量报告基础上开展,以管理会计技术方法为纽带和依据,分析教育经费的配置、使用是否得当合理,是否存在问题、应如何加以改进等等。最后,报告生成后,一体提交给教育管理部门,为后者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改善本地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质量。

4.4加强结果分析和复用

从长期角度看待教育事业发展,也应从长期角度看待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这要求在未来工作中重视对监督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复用。建议各地建立信息库,并加强信息管理规范性。

首先进行信息库建设,专门收集本地教育经费有关信息以及财会监督有关信息,包括各类原始信息和监督报告等,定期组织信息库的更新,日常工作中也应对财会监督结果进行灵活的更新记录。其次,通过调取信息库的资料,分析其中反映的各类问题,以及财会监督的积极经验,加以应用。再次,信息库建设可采用分库模式,建立两个分库和若干子分库,两个分库即原始信息分库和结构化信息分库,原始信息分库内存储本地教育经费有关的各类原始资料,包括预算报告、决算报告、使用报告等等。最后,结构化信息库存储财会监督报告,包括定量报告和定性报告等。子分库则以日期、学校、教育机构等不同标准进行建设,如“2022年某机关的教育经费财会监督报告”、“2021年某教育项目的教育经费财会监督报告”等。为保证相关信息的复用价值,所有信息的调取不做强行限制,以规范化的管理形成信息库访问机制,本地或下属其他地区存在信息使用需求时,均可访问信息库,浏览、下载各类财会监督信息,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复用分析结果,服务下一阶段的教育经费管理活动。

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经费的财会监督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可以提升经费使用质量、优化监督管理水平,对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结合其现有不足积极寻求优化。从问题上看,当前教育经费财会监督方式不当,覆盖面和深入性也存在不足,结果复用性不高。未来工作中,主张优化财会监督方式、强调监督全覆盖、保证监督深入性,同时加强结果分析和复用,使财会监督能够发挥预期作用,服务教育经费的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凤娟,梁彦彦.基于教育投入产出表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分析[J/OL].统计与决策,2023(14):67-72.

[2]陈文博.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大学经费对国际化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3(04):93-100.

[3]娄坤,雷喻婷,张海等.基于多元化办学的四川省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2):50-53.

[4]花中东,曹永年,郑承辉等.省际间公共教育服务经费支出的均等化效应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