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场应酬文化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中国官场应酬文化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邹坤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  要】 官员们大多表示对官场应酬疲倦无奈,同时又陷在吃喝应酬中不能自拔。本文力图从我国官场应酬文化的成因,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危害,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糟粕文化以促进我国政治文明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官场应酬文化 公款吃喝 治理对策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安排宴请”、“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铁一般的纪律彰显了党中央对正风肃纪、改进作风的强烈愿望与坚定决心。官员们大多表示对官场应酬疲倦无奈,同时又陷在吃喝应酬中不能自拔。本文力图从我国官场应酬文化的成因,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危害,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糟粕文化以促进我国政治文明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中国官场应酬文化的成因

(一)官本位思想顽固

“官本位思想”指的是人们把是否当官和官职高低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的思想观念,是传统文化糟粕部分的典型代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地位上官尊民卑、官贵民贱;二是在利益分配上官有民无、官多民少;三是在制度安排上权力集中、等级森严;四是在民众对待官的态度上,一方面害怕官僚、谄媚官僚,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够通过当官来改变命运。

(二)权力运行不透明

官场应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潜规则”的产物。“潜规则”是相对于“明规则”存在的,是在现实规则背后隐藏着的另一种规则,与利害紧密相联。在官场中,利害关系主要体现在官员仕途发展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官员们利用吃喝应酬这一沟通交流平台,通过运作人情关系达到满足个人利益的目的。“潜规则”和“明规则”同时存在,且运用“潜规则”比“明规则”往往更加快速有效,付出的代价较小而得到的利益较大。

(三)公权私利相挂钩

官场应酬常见有三种类型:一是官员为了达到个人升迁或经济目的主动找权力大、人脉广的官员疏通关系;二是官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提高业绩,为所在地区或部门申请项目资金而主动联络上级官员,最典型就是“跑部钱进”;三是上级官员到下级地区或部门进行视察,下级官员被动安排场合接待上级官员,同时趁机在上级官员面前表现自己。这三种官场应酬的共同点是权力与利益相挂钩,权力大小和掌控资源成正比。如果公共权力通过制度笼子与私人利益相隔开,那么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等“潜规则”实现个人目的的情况便不会存在。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制约且过度集中于某些人身上,那么官场应酬文化便有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四)行政文化伦常化

我国行政文化长期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掺杂人情因素在其中。一些干部坦言,他们衷心拥护勤俭节约的作风,但中国是人情社会,请客吃饭由来已久。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李景平教授说,有的干部把公款吃喝当作摆谱、有面子的表现,实际上不是满足食欲,而是满足心理,深层次是文化因素,是积弊多年的“潜规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好客也被不适当地在公务消费中夸大运用。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就是不近人情;不大吃大喝、高规格接待,就是不重视客人;不进高档饭店、喝高档酒、吃山珍海味、送纪念品,就是没有体现诚意,这些都助长了公务接待的不正之风。

二、中国官场应酬文化的危害

(一)危害执政党的公信力

以公款吃喝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官场应酬文化,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在过去的一百零二年间,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并创造了经济上的辉煌成就,也因此获得了牢固的执政地位。党和政府如若纵容公款吃喝等糟粕的官场应酬文化继续蔓延下去,将会严重破坏自身的优良形象,也势必会对执政地位的巩固有着深远的消极影响。

(二)危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阎学通教授认为,国家形象表现在方方面面,首先表现为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又体现为官员形象。《环球时报》持续发起多年的“您认为哪种行为最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调查显示,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曾连续多年位居榜首,且比例高达近六成。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已经不仅仅威胁到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更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所以,整治官场应酬风气,端正领导干部作风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危害我国的发展建设

2012年的全国“两会”,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提案中表示,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公款吃喝数额,挤占了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而形成这种差距的根源不在于我国政府没有能力控制行政管理费用,尤其是“三公消费”开支,而在于能否下定决心、鼓足勇气拿既得利益者开刀,这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建设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地前进。

三、中国官场应酬文化的治理对策

(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芬兰,上至总理下至普通公务员,参与公款接待和被接待者名单、菜单及花费都要巨细无遗地在网上公开,接受全体纳税人监督。在日本,很少见到政府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这和日本民间对政府的严密监督有很大关系。从1994年起,日本各地陆续建立起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检查纳税人的钱到底如何使用。改革必定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者如果没有强大决心、勇气和智慧很难战胜既得利益者。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那么便没有攻不克的难关,没有推动不成的改革。

(二)依法严惩违法违纪者

执行制度规定决不能走形式、搞变通,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要加大惩戒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党中央依法惩治违法违纪者的坚决态度定会明显改善官场应酬习气。进一步端正干部作风,需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这样才能让违法违纪者不敢铤而走险,端正政治风气。

(三)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公民素质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改进教育体制,尤其是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是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充分尊重人格尊严。目的是让每个人学会运用公民权利在社会中健康有序发展,而不是靠投机取巧或走歪路才能保障自己生存发展的需求。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和道德因果教育,是消除糟粕的官场文化最为有力的思想武器。

当权力不以民主法治为核心,而是以人情关系为连结的时候,官场应酬文化便有了存在的理由。治本之策在于形成健康文明的政治生态,不断完善法律和制度,使之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果公共权力运行规范透明并能得到有效监督,如果人情关系不能带来巨大利益,官场应酬文化将会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冯军旗.吃喝在县乡官场的意义[N].东方早报,2012-1-17

[2]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Z].2012-3-7

[3]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坚决刹住用公款大吃大喝歪风的紧急通知[Z].2003-4-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