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2

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刁玉婵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中心小学  526071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我国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在保证学生拥有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得到行为品质、思想道德等全面发展。环境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除去校内的教育环境之外,家庭教育环境也尤为重要,所以应注重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本文就针对家庭环境的构成以及教育作用进行概述,并思考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关键词:家庭环境;小学;德育

前言:良好的行为品质是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养成,也渗透在生活的细细微微中,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助力,尤其是思维、情感尚处于发育期的小学生,其成长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学生的“温暖港湾”,应当充分发挥出指导作用,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凸显德育教育思想,力求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正向引导,使学生明是非、辨善恶,并形成积极阳光的思想性格,进而得到行为品质的增强,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一、家庭环境的主要构成

(一)家长教育思想

    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给予其思维、三观、情感等方面教育的重要指引者,孩子在家庭中获取的知识以及养成的习惯是后期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而孩子能否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得到对自身一生发展大有裨益的指导,则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思想和采取的教育举措。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异性,也在环境、成长过程等元素的影响下,性格、思维、行动都会发生改变。思想不正确的家长不但会阻碍孩子的行为品质养成,严重的也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比如有放任不管的家长:不对孩子的行为品质发展给予过多的关注,面对其不正确行为没有教育的想法;也有浮躁暴力的家长,常想通过急躁的方式解决问题,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两类家长的教育思想是不可取且不科学的,由他们所构建的家庭环境可想而知[1]

(二)家庭内部结构

    完整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起到重要影响,对此点不多做赘述。家庭内部结构的不健全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家庭实质结构的缺失,其次是家庭形式上的缺失。实质上的缺失主要源于父母离异、丧偶等方式所导致的单亲家庭,此类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中一方的应有教导,而出现心理方面的倾斜,思想也容易发生不正向的转变。形式上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从而形成的半留守家庭,此类家庭无法给予孩子及时的教育引导,不能够履行教育义务,致使形式上家庭结构的缺失。不管是实质还是形式,都是家庭结构不完整的体现,都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2]

二、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影响作用

(一)思想观念方面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在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的建立时期,其行为品质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在此时期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科学且全方位的思想指引,就容易产生思想观念认知等方面的成长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首先要会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思想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小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能力、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接受程度、以及对于人、事、物的判断,和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等等皆会受到家庭成员的直接影响,如果家庭成员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正确或是扭曲,那么在此种环境之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不论是三观还是人格都会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往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动摇。

(二)心理健康方面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论是何年级的学生,其身心健康发展与学科成绩都同等重要。在新时代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与诱惑极多,也促使心理疾病频发,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作为学生的心灵港湾,家庭对学生的疏导作用极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磕磕绊绊,艰难险阻,大多都要依靠家庭的温暖来化解,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正值青春期,面对心理、物质等方面的诸多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容易滋生负面情绪,比如自卑、厌学等。在学校内,教师所承担的职责较多,所以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全掌控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家长能够充分发挥出家庭环境的教育价值,利用家庭环境给予学生疏导,使学生的学业与身心健康共同进步。

三、立足于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环境改变策略

(一)家长规范自身,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起到一定榜样带头作用,在孩子成长中的初期阶段,常会用模仿来获取知识、感受世界,那么作为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家长就是孩子首先选择的模仿对象。为了利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展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应当规范家长自身,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比如家长想要让孩子认真读书,那么家长就不应在孩子的面前做出玩手机、打游戏等会影响到孩子注意力的事情;当想要教孩子运用文明用语,那么家长就应做到不讲脏话、礼貌待人;若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应给予其更多的陪伴时间,不要每日忙于奔波应酬;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不应不问缘由的打骂,或是报名大量的辅导班,应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运用和煦、温暖的语言来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近些年来的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孩子因为家长的呵斥而想不开,导致孩子做出最后选择的并不是一次的呵斥,而是日积月累中造就的情绪崩溃,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如果家长本身就极易焦虑,情绪浮躁,那么又怎样要求孩子遇事沉着冷静?往往被孩子学习到的也是焦虑。

(二)营造和谐氛围,养成健全心理

    绝大多数性格乐观且积极向上的学生都是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良好的父母关系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学生父母在处理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时,应做到适度且科学,给予孩子适当地关心,同时避免过度溺爱。对于孩子一边哭闹一边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当予以冷处理,等待孩子停止哭闹以后,家长可以告知孩子,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应当加以改正,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也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在成长时期渐形成不讲理且强势的负面性格。除此之外,家庭成员间应做到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这能够为教育孩子提供扎实的基础。在培养小学生行为品质的过程当中,作为家庭推动力,家长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耐心倾听孩子的心理想法,并做到理解其需求,进而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品质。

    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其家庭环境各有差异,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生每日笑容满面,性格积极、开朗,这样的孩子家庭大多和睦。反之,一些经常惹事的学生,其家庭环境可能就不太和睦。对于后者,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微信或电话沟通,如果成效不理想,可以与其家长约见,并及时探讨孩子的行为问题,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让孩子家长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缓解孩子的行为问题。

结论:依上所言,主要展开论述家庭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意义,同时积极探讨如何通过改变家庭环境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作为学生的人生引导者与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与家长应当实现融洽协作,互相交流教学思想,并由教师向学生家长传授教育方式,使家长可以更好地构建家庭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其正确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行为品质以及思想道德,这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高见见.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6):50-51.

[2]马雪云.小手拉大手,小学生德育带动家庭德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J].新课程,202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