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8
/ 2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董安柱

身份证413024198109215715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更关系到民族未来和民生福祉,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众所周知,我国当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国,对环境承担了重大的责任,现如今所面临的土壤问题、大气问题、气温变暖、水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依然突出,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反思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但在建设过程也少不了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依据。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无疑得有诸多科学技术的助力与政策的支持,而以理论依据的生态文明建设,虽不是灵丹妙药,但是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以及对人们意识和生活方式上的塑造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生态保护在后代子孙中不断稳固、延续。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对环境污染情况,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等进行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为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治理工作提供大量帮助。因此,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产生直接影响,但在实际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虽然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照正常流程为环保工作提供参考,但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随着环保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开发其他领域对环境进行更加细致的监测。因此,需要对质量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进行不断分析,完善当下漏洞,制定更加科学的制度与流程,才能为环境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1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1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技术相对落后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技术的优化和提高,在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例如,部分地区或领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范围不广,未做到全覆盖;部分地区或领域尚未实现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存在缺口,实效性、可参考性不强,不利于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开展。部分地区、部门在相关领域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与当地实际结合还不紧密,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1.2与“减污降碳”要求有差距

“减污降碳”旨在推动“十四五”中提出的污染控制目标的实施,以期达到有效控制和减少空气污染的目的。在当今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下,“减污降碳”的出台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政策框架,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的目的。目前,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整体的支持水平依然落后。我国的监测服务产品种类偏少,而且大数据的运用也比较落后。此外,我国“说得清”标准也未达到预期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无法准确识别出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无法准确描述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状况,无法准确描述环境变化如何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政府的政策执行,无法准确描述环境改善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

1.3无法保证监测管理资金投入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保证充分的资金投入,对工作设备进行不断升级,引进更加先进的监测技术,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开展,符合我国环境监测相关标准的提高。但是,部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投入资金较少,无法为质量管理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工作人员即使具备相应能力,却没有先进的设备为工作提供支持,其工作质量与水平不满足新的环境监测工作标准,相关数据分析准确性较低,无法提供严谨科学的检测报告。

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1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技术

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中,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等措施,使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面对当前及未来需求,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技术仍需优化创新,比如增加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在水、空气、土壤等领域基础上扩大环境监测范围,持续提升动态监测水平,进一步全面掌握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数据和信息分析,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性。再比如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可以加大资源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探索新的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净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等。

2.2经济发展观的转变

第一,低碳经济发展观。“低碳经济”这一新的概念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出路,要更好地落实低碳理念,首先就要树立典型,将各种低碳先进技术引入试点城乡建设,又以其低碳发展经验推广到其他各省市。其次社会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完成低碳经济发展这一项系统工程,以行政为指导、以法律为规则、以经济为平衡,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指导机构。此外,还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第二,要坚持将两化融合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与进步,具体来说就是以工业化需求为牵引,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实现产能与经济的双赢。

2.3全面参与生态保护

在生态环境监测及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及环境保护技术的实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就是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导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不断优化、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除此之外,要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契机,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引导公众全面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比如通过手机或电脑软件推广“云植树”,通过微信、微博官方账号宣传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信息,为更多人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拓宽渠道,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结语

踏上新的征程,必须牢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美丽中国的构想,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全面贯彻减排、控制排放、保护资源的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开拓,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着眼于保护资源,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的自然资源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牢记使命服务中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现代化水平[J].中华环境,2023,101(3):51-52.

[2]《物联网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概述和通用要求》国际标准正式发布[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