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蓝绿空间与河流景观的共生策略——以《宿豫区六塘河两岸景观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城乡蓝绿空间与河流景观的共生策略——以《宿豫区六塘河两岸景观设计》为例

宋晓娴

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滨水空间是区域生态系统及环境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承载地区活动、执行地区功能、体现地区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宿豫区六塘河两岸景观设计》为例,旨在探讨特色突出、成本集约、持续优化的城乡滨水空间景观塑造策略。强调空间的景观生态美学融入及特色塑造,最终实现城乡蓝绿空间共融共生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周边的田、林、水等要素的统筹,优化六塘河沿线景观空间格局。着力打造集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亲近自然、漫步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活力景观兴趣点,以点带线激活六塘河生态景观带,逐步恢复城乡失落空间的生机,拯救日益衰败的乡村公共空间,助力宿豫乡村振兴建设,共建六塘河幸福画廊。

一、项目背景

宿迁是一座朝气蓬勃的运河湖畔新兴城市,以古黄河、中运河、六塘河及骆马湖组成“三河一湖”的核心水网体系,奠定了宿迁水生态系统格局。在全市奋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区重点打造“幸福一号线”的大背景下,设计聚焦宿豫区生态绿脉、乡情“母亲河”——六塘河。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之下,水在传统村镇中的角色从承载生活、生产活动转向观赏、休闲和娱乐活动。六塘河自骆马湖向东流经顺河、曹集、大兴三个乡镇,是典型的城乡滨水型河道。设计范围西起六塘河闸,东至大兴镇,全长约22公里,总设计面积约244公顷。

二、现状问题

1:六塘河全线地貌复杂,涉及多类自然景观要素。村庄、湿地、水塘、农田、特色种植沿线自然散布。全线空间风景变幻,从广袤的农田到茂密的林带,从传统村居到生态的开敞草坡,具有极佳的景观视野及自然禀赋。资源的低效利用、功能空间的滞后与缺失是六塘河面临转型需要直面的问题。现阶段的六塘河亟待重塑功能,发挥其更大的生态优势,使其在城乡边界的融合处充当紧密连接的、具有高复合功能的重要角色。

2:六塘河流经乡镇中涉及多个重点村。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水文特色挖潜不足也是六塘河魅力难以彰显的重要因素。大兴的“足球文化”、顺河的“渔文化”、曹集的“柳编文化”等宝贵的地域性资源未能凝聚成特色文化象征并及时引入空间设计。

3:局部驳岸的过渡硬化处理、崩毁,使得河道行洪、生态功能遭到破坏,与生态宿豫的总体印象相斥,生态边界的退化已现出端倪。修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流域环境应与河道空间景观提升并举。在修复蓝绿网络的同时,共同构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的新生态系统。

三、总体设计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设计提出了“整合、彰显、联动、互通”四大营造策略。

1、联动——联动沿线景观与文化资源,焕活六塘水岸生机。

2、通廊——贯通空间断点与观河视线,打造六塘风景绿廊。

3、塑景——重塑水岸界面与风景道路,打造步移景异景观。

4、乐活——丰富沿线空间与活动场所,营造全龄共享客厅。

四、设计结构

项目总体设计结构为“一带五区十核”。

一带即六塘河滨水生态景观带;五区为以集文化展示、郊野游憩、乡村体验。生态涵养、生活康体的功能区;为体现城乡建设的集约性,设计选取十个景观兴趣点进行重点打造作为文化元素的展示载体。

五、设计特色

特色一:基于文化挖掘的城乡滨水景观塑造

设计中文化要素的挖掘与表达研究,是尝试解决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缺失,景观同质化现象等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系统的把握文化元素提炼归纳方法是此次探索的重点。文化挖掘的逻辑性体现在从文化资源的调研、核心文化元素的挖掘、文化主题的提炼与甄选、文化主题的景观语汇表达等流程上。

六塘河宿豫段的文化资源除了河道本身的渔文化外,更应对周边乡镇、特色村庄的文化进行梳理与展示。

整体设计采用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与区域特色定位融合的理念,延用宿豫幸福一号线的特色标识——幸福标线贯穿全线。

景观兴趣点设计从实用主义出发,从源头即抛弃繁复的设计手法,取材当地,如周边拆迁的废旧红砖、枯萎的树木等。通过景观材质的选择、自然的工艺手法来表达与环境相协调的视觉景观效果。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兼顾了地方特色。

以曹集镇景观节点设计为例,整体采用“渔+x”的设计理念,将曹集的柳编技艺、调研中提取的各类肌理、非秩序的草木等等一一纳入到有序的渔文化景观表达中。水岸花语节点设计中渔文化广场、渔船花钵,鱼群小品,旋转树洞等细节设计,均融入了曹集的乡土材质及元素。节点西岸的岸线设计则提取了以水纹为概念的混凝土草阶,采用曲线倒角的设计形式,在草阶侧立面镶嵌渔形态的各色彩色陶瓷拼花纹样,细节丰富、质地自然。位于椿树村东侧的节点则通过场地属性与功能植入,将椿树村的印记“刻”入场地。形似椿树叶片的镂空廊架是椿树村村民集聚的新场所。两个节点的设计中对各类尺度的景观载体都进行了思考,并将文化主题转换为视觉形象,赋予景观一定的文化情趣,最终完成文化的体验与传承。

大兴镇节点区位优越,毗邻大兴镇集镇区西端,地块周边居住密度高,人流量大,对场地的集聚性、参与性、体验性有较高的要求。以足球文化见长的大兴镇曾为工业重镇,场地周边仍留存工业遗迹。因而在节点塑造的过程中也创造性地融入了部分工业材质,如钢材、锌锈板等。以足球提取元素设计的任意门趣味景墙,满足了儿童探索——发掘——攀爬等各类活动需求。场地内部也延用幸福一号线的标线设计,打造365m全年幸福慢跑环。周边的活动空间则大量利用现状材料,如废弃轮胎、砍伐的木桩、树皮等,旨在打造低成本的全龄活动场地。大兴镇节点从景观的实用性、集约性、文化性等多个角度出发,对空间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与重置。

特色二——基于产业融入的乡村滨水景观塑造

目前,宿豫区已建成以幸福为大主题的杉荷园、梨园湾、五朵金花等乡村旅游项目。六塘河的加入为片区的乡村旅游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重要的乡村旅游设施与景观节点多以交通便捷、高使用频次场地作为选址依据。在六塘河滨水景观带全线22km中,大部分为无需过度建设的自然生态段,面积广袤的自然生态景观更有赖于低成本的设计与建设模式。目前,生态段落基本处于未经开垦的原始状态,河岸两侧多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经济作物,经济效益低,缺乏观赏性。六塘河沿线可打造主题化、规模化、开放性的特色乡村观赏带。在位于顺河街道的郊野游憩区内,梳理周边乡村的二产现状需求,按需进行了彩色水稻种植引导。张家港大道及低影响干预的观景台是欣赏大地风光的绝佳视角。

特色三——基于生境营造的乡村滨水景观塑造

基于滨水生态环境敏感的特性,以尊重河道生态基底为基本原则,采用设计留白,低影响干预等手段打造六塘河的生态郊野段落。以郊野段串联重要兴趣点的手法把控景观叙事节奏,重塑河道与人、河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随着宿迁市杨树更新政策的落地,更新替换下的杨树必将产生相应的生态压力与人工成本。科学地优化绿化模式及砍伐林木再利用是解决后续问题的有效手段。六塘河沿线根据现状场地的不同选择乔木品类,逐步实现对现状杨树的更新与替换,地被则分段采用低成本的自衍花卉以丰富河道驳岸景观,打造优美的水岸花坡。郊野段以动植物所需的生长环境为先,选择鸟类喜爱筑巢的树种或动物喜食的果实籽种类植物,如水杉、池杉、火棘、南天竹、冬青。目的在于营造适宜的生境,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水生植物的选择则以水体生境保持作为出发点,营造水体、湿地、陆地的复合生境空间,形成水生、湿生、旱生丰富多样的景观类型,营造良好的水体视觉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