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分析

张涛

南京耘瞳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2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当前企业劳动关系保持了和谐稳定,但仍然存在着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收入分配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提高企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认识,完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企业要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诚信制度。

        关键词:劳动关系;风险因素;构建举措

1、劳动关系基本内容概述

        对于劳动关系概念的阐述,国内及国外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但是对于劳动关系本质的理解基本相同。正确认识和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有利于准确识别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风险因素,从而提前采取举措进行规避。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劳动关系指的是由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属于组织管理知识领域。国内学者对于劳动关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雇佣行为,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其他管理行为的研究。另外劳动关系也可以被认定为劳资关系,用人单位与员工在产生雇佣和被雇佣的行为中发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联系。

        总而言之,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劳动关系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所以未来应当要对劳动关系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影响劳动关系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判断。尤其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法治风险识别系统,对所有可能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建立的风险点进行全面地识别,从而提前采取举措或者在风险发生后将其控制在合理区间内,避免因劳动法治风险而给企业及员工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1]。

2、企业劳动关系的特征

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相比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有着一些独特性。

        2.1劳资双方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企业劳资双方作为人民的一部分,其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企业通过合法经营来赚取社会财富,劳动者则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来换取劳动报酬,二者都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均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

        2.2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利益冲突

我国劳资双方在一些方面也会存在冲突或矛盾,例如,薪酬福利、社会保险、工作时间等问题上,常因劳资双方想法不统一而出现矛盾。

        2.3目前企业劳动关系正向和谐劳动关系状态转变

近些年来,劳动者的群体力量与维权力量不断增强,工会等组织的作用不断强化,劳动领域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也日趋完善,这些均推动着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向和谐的劳动关系转变[2]。

3、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
3.1劳动合同签订中的风险因素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我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与员工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但是在实际运行与管理的过程中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对于良好劳动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一些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并不是在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来确定条款内容,却是单方面决定劳动合同的条款。员工在对劳动合同进行全面了解前,就不得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从而让劳动合同无法对员工起到全面保障,也让员工在与用人单位的对话过程中处于劣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部分企业为了逃避责任或者降低成本,在制定劳动合同内容时会将一些利于自身和不利于员工的内容加入其中。一旦后期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纠纷,那么完全依照劳动合同也并不会让企业自身受到损失。这种现象严重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而且也违背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
3.2影响员工合法利益的风险因素
        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用人单位应当足额支付加班费。而且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加班的,也应当提前征得员工的同意,严格按照我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与员工可就加班费的计算基数进行协商,在不违反《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达成一致。用人单位在要求员工进行加班时要及时进行记录,留存相关证据。用人单位要与员工积极协商加班工资的相关事宜,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例如出现少付或不付加班费的行为,那么企业员工可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申请。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责令限期内支付,必要时员工也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好对《劳动法》中关于加班相关事宜的落实工作,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双休日仍然要求员工工作,也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来制定工作计划。有些用人单位并不足额发放加班费甚至并不发放加班费,这会成为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3]。


4、企业良好劳动关系的建立举措
4.1企业良好劳动关系的建立原则
        良好劳动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法制原则。良好的劳动关系应当建立在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依照法律的规定来开展工作。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在着力建立良好劳动关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与员工本着平等公平的原则来签订合同。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用人单位与员工双方之间的合法权利和义务。第三,诚信原则。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劳动关系要以诚信为基础,只有用人单位和员工在诚信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双方才能够明确各自享受的权利与义务。第四,共赢原则。良好的劳动关系必然能让用人单位与员工双方实现共赢,单方面的利益崛起必然会使劳动关系产生破裂情形。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是经营的核心,而企业是员工发挥价值的重要场所,所以双方之间应当要本着共赢的原则共同努力[4]。
4.2企业良好劳动关系的建立举措

4.1企业方面
        企业在劳动关系的建立中属于主导一方,而良好劳动关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更能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严格按照我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规范劳动合同签订流程,本着平等和自愿的原则,与员工对于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协商,从而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另外企业要建立一套合理且科学的薪资分配制度,既要杜绝拖欠员工工资行为又要积极改善员工工作环境,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员工足够的关心。其次,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劳动合同的签订环节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要着力建立一套科学且完善的管理与控制制度,避免出现劳动合同签订形式化问题以及劳动合同签订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努力让自身与员工从签订劳动合同开始就能够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再次,企业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是确保员工与企业有着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未来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宣传活动来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2员工方面
        员工在劳动关系的建立中属于重要的参与主体,应当增强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也要遵循法律的规定。首先,员工要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未来员工既要守法更要懂法和用法,明确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对于劳动者保护的规定,有效提高自身运用法律的能力。其次,员工要不断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和职业水平。较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水平是让员工在与企业进行谈判过程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因素,也能够有效推动企业与员工双方共赢的重要因素。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员工更容易受企业的青睐,双方所建立的劳动关系也会在更加平等和更加公平的原则上来进行推动,劳动关系会更加稳定和牢固,员工和企业也就均能够从中受益[5]。
5、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关系的风险识别是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才能确保企业具备稳定的人员架构和人力基础。本文从劳动合同签订和影响员工合法利益的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风险因素,并从员工、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阐述良好劳动关系的建立举措,旨在希望有效保证员工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民主管理对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J].人力资源,2021(10):134-135.
[2]鲍雨.关联企业用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困境及规则建构[J].时代法学,2021,19(03):20-30.
[3]卜曼修.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1(15):113-114.
[4]夏菁.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J].
人才资源开发,2021(08):78-79.
[5]李林,郭赞.民营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质量评价标准探析——基于体面劳动的视角[J].宏观质量研究,2020,8(01):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