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上很“要命”,预防蜱虫叮咬是关键

/ 2

叮”上很“要命”,预防蜱虫叮咬是关键

于建超

山东省莱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65200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自然环境也随之不断改变,吸血昆虫的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密集度也越来越高。近几年蜱虫致死率越来越高,也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蜱虫作为吸血昆虫的一种,多分布于草地、森林和灌木丛中,给长期在外执行任务的野外工作者带来极大的危害,需要根据蜱虫的生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蜱虫病的侵袭,降低蜱虫病的致死率,有效维护野外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

蜱虫是什么

蜱虫又称为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也是一类吸血昆虫,成虫的躯体背面有许多壳质化的盾板,这种蜱虫叫做硬蜱,躯体背面没有盾板的多为软蜱。蜱虫没有吸血时,体积比较小,只有吸血后才能增大身体(洗完血后的蜱虫约为小手指甲盖大小)。一般来说,蜱虫与蚊子相似,为了孵化下一代,吸血的蜱虫多为雌性蜱虫。蜱虫本身并存不在致病的微生物,由于蜱虫是寄生于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昆虫,作为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在吸食不同动物血液的过程中,将其他动物血液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给人类。由于蜱虫吸食动物种类比较多,因此传染的疾病种类也特别多,为了降低蜱虫叮咬的致死率,人类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蜱虫传染疾病的概率。

蜱虫有哪些危害呢?

1.1直接危害

蜱虫作为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大多寄生于动物的体表中,在吸食动物血液的过程中,口器会损伤动物的皮肤,被叮咬的动物会出现痛痒感,抓挠或摩擦皮肤后就会导致被叮咬的部位出现出血、发炎现象[1]。如果蜱虫大量吸食寄生动物的血液,还会导致宿主出现贫血、发育不良等问题,若长期寄生在动物的后肢,还会导致动物出现后肢麻痹等问题。 在吸食血液的过程,蜱虫还会像蚊子一样分泌出大量带有病菌和毒素的唾液,释放的毒素能够对神经传递过程中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行抑制,导致生物机体出现“蜱瘫痪”,也就是说被叮咬的一段时间内生物会出现明显的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的病理现象,如果处理不及时,还会逐渐蔓延发展,这种瘫痪效果与缺钙引起的瘫痪不同,并不能通过钙补充解决这种瘫痪疾病,需要去除寄生的蜱虫以后才能有效治疗“蜱瘫痪”。

1.2传播疾病

    蜱虫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是人类和家畜许多传染疾病的重要来源,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根据研究表明,目前已有20多种蜱虫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大多寄生于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等动物的体表中,因此,蜱虫也备受医学、兽医学等相关行业的关注。作为一种专性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是吸血昆虫中仅次于蚊子的存在,较易传播新疆出血热、Q热、莱姆病、蜱媒回归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它们在蛇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频繁更换宿主,很容易将野生动物的疾病传染给人类,因此,蜱虫对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

1.2.1新疆出血热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蜱虫叮咬后引发的疾病出现概率较高的就是新疆出血热,蜱虫主要寄生于牧场的绵阳和塔里木兔这些动物中,感染者也多为牧民。这种病毒在蜱虫体内能够长期保存数月,还可以通过受精卵将病毒传递给下一代,蜱虫在吸食绵羊血液后,绵羊的皮肤伤口就会残留这种病毒,而人类在接触被叮咬绵羊的伤口后就会出现感染。医务人员在处理急性期病人时,如果不慎接触到病人的新鲜血液后,也会感染这种疾病[3]

1.2.2 Q热

    Q热病的病理特点就是起病急骤,传染源头也大多为被蜱虫寄存过的野生啮齿类动物或家畜。叮咬牛羊后的蜱虫再叮咬人类后,就会导致人类出现这种疾病,或者人类自行接触被叮咬的牛羊后也会出现这种疾病,多为呼吸道、消化道传入。这种疾病的病原体会长期存在于蜱虫体内,有时长达十个月。

1.2.3莱姆病

与前两种疾病不同,莱姆病多发生于我国的东北地区,爆发季节多为春夏两季。莱姆病主要为全沟硬蜱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种全沟硬蜱多寄生于小型啮齿动物的体表中,如兔子、老鼠等,曾经在20多个国家中爆发过这种疾病。

如何有效预防虫叮咬?

2.1 减少接触

    对于人类来说,为了降低蜱虫造成的致死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蜱虫的叮咬,尽量减少与动物的直接接触。对于豢养宠物的普通居民和长期接触动物的牧民来说,在接触动物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全面检查动物体表是否带有蜱虫。如有必要,普通居民尽量不要饲养宠物,已经饲养宠物的居民需要定期对宠物进行清理,及时清除动物体表的寄生虫。在清理宠物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门的宠物沐浴露消除动物体表的蜱虫,避免蜱虫寄生于动物体表,对人类造成疾病传播,此外,需要尽量避免将宠物带到人员密集的区域。

2.2灭杀蜱虫

2.2.1生物防治

为了有效预防蜱虫,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消除蜱虫。对于存在于广阔草原地区的蜱虫,相关人员可以采用牧场轮换或者牧场隔离的方式对蜱虫进行全面剿灭。对于森林、灌木丛中的蜱虫,相关人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对其进行全面灭除,也就是利用蜱虫的天敌进行灭杀,比如蜥蜴、寄生蜂和病原真菌等一些捕食蜱虫的动物。

2.2.2化学防治

    对于一些区域的蜱虫来说,依靠生物防治全面灭杀蜱虫的效果不太理想。比如,对于室内蜱虫的灭杀,相关人员就需要借助化学药剂对其进行消除。在消除室内蜱虫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首先清除蜱虫的来源,再将家中动物的住处设置在远离卧室的区域,及时打扫干净室内的各个区域,并对动物活动过的区域进行化学药剂的喷洒,防止蜱虫侵袭到人类居住的区域。此外,还可以将涂抹过松香的纸条放在门窗附近,对蜱虫进行灭杀。在使用化学药剂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抗药措施,避免蜱虫形成抗药性,给以后的蜱虫防治增加一定的难度[4]

2.3个人防护

野外工作者在开展活动时,需要提前做好防护工作。为了防止蜱虫分布多的区域有蜱虫的叮咬和附着,相关人员在进入这些区域进行作业时,需要穿戴光滑紧口的浅色长袖服饰,减少裸露在外的皮肤,这种服饰能够有效避免蜱虫通过衣服缝隙附着在人的皮肤上,浅色的衣物能让人及时发现附着在衣物表面的蜱虫,第一时间将蜱虫甩掉。此外,工作者还需要在裸露的颈部、手部等必要部位涂抹祛蜱虫的药物,如避蚊胺,或者提前将衣物用药水浸泡。在休息期间,野外工作者也需要尽量避免接触杂草,还需要安排小组对彼此的衣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附着在身体上的蜱虫,对于附着在皮肤表面的蜱虫,避免大力撕拉,防止蜱虫的组织或口器被撕伤对人体的皮肤造成继发性伤害,相关人员可以采用乙醚、煤油和松节油涂抹在蜱虫头部,待蜱虫自然从皮肤表面脱落[5]。在离开作业场所时,还需要再安排人员相互脱衣检查,避免将蜱虫带回家。在户外林地和草木丛中活动过后出现疹子、发烧等现象,即使不知道自己是否被蜱虫叮咬过,也需要告诉医生自己有过蜱虫接触史。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处理时,需要预先消毒,再通过手术将插入皮肤的口器取出,如果患者存在中毒症状,需要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对于出现蜱虫咬热和蜱虫麻痹现象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抢救。

参考文献

[1] 杜恒. 蜱虫叮咬的应急措施及防治[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8,7(2):10-11.

[2] 王谦. 蜱虫的致病原因与预防措施[J]. 中外医药研究,2022,1(8):166-168.

[3] 李丽云,衣晓峰,李雪莲. 野外活动要谨防蜱虫叮咬[J]. 农村新技术,2022,(07):74-75.

[4] 王燕,李晓飞. 蜱虫致病危害与预防对策[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8(11):45-46.

[5] 包群燕,徐彦,刘剑纳. 健康教育对蜱虫病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20,35(5):5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