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8
/ 2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少华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第二小学

【内容提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措施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是家长期望小学生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涵之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能够引发其心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内心变得趋于复杂,由于小学生的羞涩或内向,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虽然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意识也在增强,但是毕竟还是没有成熟,显得比较幼稚。所以,教师就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用得当的方式方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抗挫能力比较差,近几年,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偶有发生,除去其外部原因外,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也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能够自我心理调节,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将来走向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是小学生将来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力措施    

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小适应社会,学会看待事物,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心理品质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如果心理素质不强,就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此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各种诱惑也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提出了相对比较高的要求,不但身体要健康,同时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压力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相对脱离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如果偏离理论作心理健康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如果在对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因为问题的千差万别,就很难做统一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者仅限于理论讲授,变成了学科教学,有些轻体验、有些轻活动,使理论脱离了实际。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反而加重心理其他方面的负担。同时,人们也常常忽略如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目标过于德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自我教育,而所谓的德育是超我的教育,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心态平和,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教育以超越自我。有很多德育工作者进行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德育问题,用德育的目标对学生作要求,这就混淆了二者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教学的实践与实效。依据新的教学改革要求,要设计教学目标,以适应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三)系统性不强    

虽然有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教育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整体教育之外。同时,有的学校由于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规划,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随意,有的因为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导致学生缺少积极主动性,有的教育设计过于形式化,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场面热烈,但因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过后依然如故。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问题   

(一)重治疗,轻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方面的功能:一是矫治,即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二是发展,即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有些老师仅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或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忽视了对正常学生的辅导。

其实,从效果来看,如果到了学生心理偏常或心理有障碍的时候才来补救,矫正和治疗,工作的难度就大,花的时间和精力也多,效果还不一定显著。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而不是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和治疗方面。 

(二)重个别,轻团体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经常会投放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去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心声信箱”、“聊天室”等形式的项目。这些都属于个别辅导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但对于整体来说,效率还不算很高,也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因此,团体教育应受到重视。    

从进行方式分,心理教育可以分为团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类。团体教育,是指团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社会生活的缩影,以学生班组为单位实施系列的教育方案。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的方式,使学生能在团体中获得正确的观念,获得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去尝试学习或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促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心理素质。团体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社会发展造成激烈的竞争,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疏离,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疾病通过团体的支持和温暖可得到较好的消除。

三、重说教,轻疏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较为被动状态:往往是出现了严重问题,再去做“亡羊补牢”之举。只询问症状,就事论事,做泛泛的说服教育工作,只在具体问题上做表面文章,不去追求问题的来龙去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只能受到表面的“症状缓解”效果,很难根治。    

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还应把心理教育渗透、贯穿于各育和各科教学中。    

四、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蕴涵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心理辅导来指导学生避免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家庭、社会等方面能够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心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在校的时间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的社会,人们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挑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取得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当前的小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未来要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途径之一就是师生交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为了每一个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要注重自身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要应用交往策略开展小学教育工作,唯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学校,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熟悉学生的思想、品行等情况。所以班主任最容易和学生建立关系,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解决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班主任热情高、责任心强、办法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了很大的优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强。班主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技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将日常工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关少华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第二小学 1520458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