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短视频节目《绵羊料理》的中文传意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浅谈新媒体短视频节目《绵羊料理》的中文传意效果

王琳

湖南信息学院 410151

摘要:伴随着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以下全文简称:B站)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崛起,短视频创作市场日益成熟,并且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短视频以其独有的特点,极其容易形成传播。美食类短视频作为新媒体节目中垂直细分领域中的一类,受众群体极其广泛。《绵羊料理》这档节目,作为B站视频平台美食类短视频创作的代表,收获了不菲的成就。本文将以《绵羊料理》为例从中文传意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节目;绵羊料理;中文传意;

一、美食类新媒体短视频节目概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非常大。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给受众带来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短视频新媒体节目内容有趣、短小精悍、互动性强、泛娱乐化等特点,迎合了互联网新媒体节目的传播性。就目前中国互联网平台而言,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美食类短视频新媒体节目,通多分析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多个视频平台,结合多个相关研究,将美食类短视频节目可分为六类:

1、美食教程类:主要是教受众怎么样制作美食,拍摄食物烹饪的流程和制作方法。

2、美食吃播类:俗称“大胃王”,通过不断吃东西的形式展示美食。

3、美食科普类:讲解某一类食物的来源或者背后的故事。

4、美食+生活类:不单是传统烹饪教学,通过食物和环境的结合,凸显一种生活方式。

5、美食+体验类:探店、品尝美食为主题,着重点在拍摄“吃”东西上,“隔空”体验美食。

6、美食+创意娱乐类:重点拍摄展示“不按套路出牌”有趣而新颖的食物制作方法。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美食吃播类不做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与典型代表节目概括为以下表格:

类型

代表节目

平台

播放量或粉丝数量

美食教程类

《林述巍》

抖音

481.8万

美食科普类

《我是不白吃》

腾讯视频

4.5亿次播放

美食+生活类

《日食记》

微博

2069.6万

美食+体验类

《特别乌啦啦》

抖音

1162.9万

美食+创意娱乐类

《绵羊料理》

B站

898.4万

注:粉丝数量统计为表格平台,不代表全网粉丝。

B站的新媒体短视频美食类节目《绵羊料理》自2015年至今,早期的视频还是中规中矩的美食教程类,大多是把相机固定在工作台上方的第一视角拍摄,但通过视频创作者不同的尝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欢快的剪辑节奏、较强的故事性叙事、押韵式文案。

二、《绵羊料理》中文传意效果分析

(一)故事性叙事的影视传意

电影符号学大师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是叙事的艺术,他的“八大组合段理论”提出了多样化的影视叙述组合方法。在短视频有限的时长中,对于拍摄的影视化呈现其实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绵羊料理》中影视化传意的最大特点就是故事性叙事极强,利用了非常多的手段进行主题显示。比如在2020年0607这期节目中,改变以往的叙事主角,叙事主人公变化为绵羊养的猫,以猫的口吻拟人化的讲出完整的故事情节,食物制作和故事发展双线平行并列,通过美食和食物的制作,来推动整体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更迭又带动整个视频的形成。除此之外,在每期5分钟左右的节目中,《绵羊料理》的整体剪辑节奏非常快,除特殊的升格镜头和画面外,定帧秒数不超过2秒,从而形成如同电影般的质感。

(二)rapper式押韵的文本传意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相比,由于播放时间的缩短,新媒体短视频在文本创作上须更快凸显主题,文本创作呈现三个特点:针对性强、感染力强、文学性丰富。一般是文本直接联系主题,不用人们“咬文嚼字”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观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可以避免因文本、文案无趣枯燥而丧失播放量,并且会使受众直接产生情绪波动,引发情感共鸣。此处使用《绵羊料理》中两段文本为例:

“鲜甜的汤汁,宛如远古的恒星瞬间爆炸,溅出绚烂的烟花嫣红紫姹,又似初生的红日缓缓上爬,将凌冬幻化变作盛夏。”

“仿佛来到江南的渡口,任醇香的风沙在鼻尖轻轻地刮,任Q弹的浪花将味蕾来回冲刷,极致的鲜虾又让一切幻想瞬间崩塌。”

这两段文本,通过比喻、排比等文学创作手法,并且句尾单字韵母音节押韵元音“a”,读起来朗朗上口,将多汁的牛肉丸、极鲜的虾子面描写得生动形象又淋漓尽致。

(三)“塑料弗兰话”口音的语言传意

有研究者分析,在互联网短视频节目的传播中,受众反对千篇一律的内容与风格,鲜明的“人设”设定有助于短视频节目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绵羊料理》的创作者是湖南人,湖南地区湘方言的语言极具风格化的特色,相关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传统湘方言有声调多、声母“h”与“f”不分、发音短而快、用词夸张、喜用助词等特点,而由于近些年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年轻群体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区别于标准普通话又带有湘方言口音的特殊地区语言被称为“塑料”普通话。《绵羊料理》的创作者通过这种“塑料”普通话语言的语言表达,拉近了与受众的传播距离和传播亲切感,加强了绵羊“火辣热情”、“倔强霸蛮”等人物角色的设定。

(四)传统与“网感”兼顾的文化传意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八大菜系还是四大菜系,不管是从《舌尖上的中国》还是到各式各样的美食类新媒体短视频节目,无不透露出中国人对于人间美味的追求,透露出中国人对于天地馈赠食物的态度,恰恰也是这些构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饮食哲学和文化特性。《绵羊料理》不嫌麻烦地复制做菜的所有细节,从原材料到烹饪的每一步工序,从食物的文化背景故事到自己面对食物的所思所想,用特殊短视频的视听语言创造了一种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意境美。比如:复刻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宫廷菜,打板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菜谱,甚至还原二次元漫画中的菜品。这所有的选题通过美食的制作过程,或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饮食文化呈现在用户面前,或将揭示了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的饮食思想,将创作者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生观与美食结合,满足受众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慰藉。

三、总结

《绵羊料理》的新媒体短视频节目中,主题类型丰富,通过有趣的画面剪辑内容、富有创造的文学性文本创作,以及亲切的人设等传意方式,引起美食短视频内容创作的热潮,模仿者也越来越多,呈现出了一种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用美食治愈心灵。

四、参考文献

书籍

1、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闵庆飞,王彦博.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罗田甜.美食类短视频的运营策略研究——以“日日煮”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18):40-51.

4、胡铁燕.美食类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及效果研究[J].电视指南,2018(13):148-149.

5、赵晓样.传播学视角下创意美食类微视频的内容生产研究——以“办公室小野”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3):40-41.

6、罗勇.浅析短视频时代网络营销——以快手短视频平台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