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管管端裂纹的产生原因分析与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2

管线管管端裂纹的产生原因分析与预防

王超1  庄旭2  乔梁1

1.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   2.阿美亚洲  

摘要:管线管广泛应用于石油输送工程中,若钢管存在裂纹将会导致管线失效,影响石油输送,严重时还会导致环境污染。本文通过对某项目管线管管端裂纹分析,查找生产过程导致裂纹的根本原因,发现轧管过程隐患,提出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发生。

1.引言

某油气输送管线工程在管线管焊接时,发现1支钢管管端坡口处存在纵向裂纹,裂纹缺陷形貌为穿透性裂纹,裂纹缺陷长度23mm,管线管规格114.3×6.02,钢级Gr.B。裂纹缺陷细小,肉眼检查不易被发现;采用超声波探伤设备按U2级别检测,当探头外侧边缘与钢管端面齐平时,有回波信号但没有达到报警值,将探头外侧边缘移出钢管端面以外,使探头晶片全部覆盖裂纹缺陷时,能够产生报警信号,信号超差6dB。裂纹缺陷属于危险性缺陷,若不能在制造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笔者取样进行了失效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2.试验分析

2.1.化学成分分析

依据ASTM A571采用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实测值符合API 5L 对X42钢级成分的技术要求。

表1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项目

C

Si

Mn

P

S

Ni

Cr

Mo

Cu

Al

V

实测值

0.10

0.23

1.11

0.008

0.001

0.02

0.11

0.02

0.04

0.031

<0.01

2.2.力学性能试验

依据ASTM A370-2021标准要求进行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纵向、10x5mm、V型缺口、20℃)、维氏硬度试验。拉伸试验数据表明,试验结果满足标准要求;冲击试验、硬度试验虽然在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但从试验数据来看,冲击功和硬度值与原管体试验数据基本一致。

2.3.金相检验

在样品基体部位取剖面试样,抛光后经硝酸酒精溶液侵蚀,用 ZEISS 光学显微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结果为回火贝氏体和铁素体,未见异常组织。基体晶粒度为9.0级,实测值符合API 5L 第46版对X42钢级成分的技术要求。

2.4.断口硬度试验

对断口周边进行进行硬度检验。试验方法采用HV0.1,在钢管周向端面的壁厚中部,沿距断口2mm至20mm的方向上进行了10个点的硬度检测,硬度值分布在148~170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通过硬度值的检验分析,硬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可以排除局部强度变化较大导致的应力分布不均的致裂因素。

2.5.断口分析

在裂纹部位切取试样,打断裂纹端口观察,断口面呈脆性断裂,无明显的韧性断裂区域,属非正常开裂。试样抛光后横向观察,断口周围未发现夹杂物和高温氧化物,断口纵向扩展尾部未完全裂透。腐蚀后观察,断口周围无氧化脱碳现象,组织与基体的相同,均为回火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度为9.0级。断口经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无明显的开裂、扩展、瞬断特征,整个断口的锈蚀产物均为氧化铁。

2.6.试验结果讨论分析

从缺陷样品的失效分析结果可以判断,成分分析显示成分均匀,没有明显的偏析现象,金相检验没有发现明显的超长夹杂物,管端开裂基本可以排除炼钢过程异常导致开裂。

从缺陷周围的硬度检验以及金相组织分析结果可以推断,基于钢管基体材料设计等因素,钢管材料选用为低碳钢,成分以C、Mn为主,没有产生淬火裂纹的基础,管端开裂也可以排除热处理过程导致的淬火裂纹。

从缺陷周边硬度和缺陷特征分析可以推断,断口周边硬度分布均匀,坡口完整无变形,且Gr.B钢级较低,钢管在冷态下,如果没有裂纹源即使有较大外力作用,也只会发生形变而不会导致脆性开裂。

3.模拟验证实验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裂纹产生原因,用同材质、同钢级、同规格的钢管取8个试样进行不同热处理状态和预制裂纹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如表2所示。

表 2实验方案

编号

样管处理方式

检测项目

1#

轧态

压扁

2#

轧态

残余应力、拉伸、冲击、硬度

3#

淬火

压扁

4#

淬火

残余应力、拉伸、冲击、硬度

5#

调质

压扁

6#

调质

残余应力、拉伸、冲击、硬度

7#

外壁预制人工缺陷(2mm)后调质

脱碳层、金相检验

8#

内壁调质后预制人工缺陷(2mm

压扁

3.1.压扁模拟试验

对1#轧态试样、3#淬火态试样、5#调制态试样、8#内壁预制人工缺陷的调质态试样进行压扁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3#、5#试样经过一次压扁、二次压扁试验,试验结果完好无裂纹,符合标准要求;8#试样尽在预制裂纹处缺陷延展,其它部位完好无裂纹。

3.2.残余应力模拟试验

使用开槽法对2#轧态试样、4#淬火态试样、6#调制态试样进行残余应力测试,测量数据及残余应力值,实验结果显示,轧态和调质态试样残余应力很低,属正常水平,淬火态试样残余应力较高。

3.3.热处理的脱碳实验

在7#试样外壁预制2mm人工缺陷后进行调质处理,处理后观察人工缺陷部位的形貌,无明显的脱碳现象。

3.4.模拟实验分析结论

1)压扁实验表明,轧态、淬火、调质三种状态的试样均完好无裂纹,证明在材料没有原始缺陷的状态下,运输、仓储过程中的堆放压力不会产生裂纹缺陷。

2)残余应力实验表明,此种材料的钢管在轧态和调质态的残余应力很低,在正产的生产工艺下,不会产生较高的残余应力。

3)脱碳实验表明,在热处理前,钢管即使存在原始缺陷,此种材料的钢管经过热处理后,在缺陷边缘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脱碳现象。

4.产生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试验分析和实验验证,基本排除了炼钢、热处理以及仓储运输过程导致的裂纹。根据缺陷形貌及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轧管过程产生开裂的可能性较大。

为了查明原因,对品种的管线管轧制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轧制工艺过程包括:铸坯切割→环形炉→穿孔→三辊连轧→张力减径→定尺切割→矫直→涡流探伤→人工检验→入库。在管排锯定尺切割过程发现,每个管排6支钢管同时锯切。管排轧制方向的管尾对齐,切尾长度1000mm,尾部锯切后,再按照计划长度锯切定尺;其中第三个定尺钢管采用被动锯切的方式进行锯切,剩余部分为钢管轧制的头部(锯切后的管头)。调查还发现,由于张力减径变形较大,在管坯定尺偏差较大时,母管长度波动偏差达2m左右,母管一端对齐进行切头,然后进行二次、三次定尺分切,在第四次切尾时,切尾为随机长度,在管排中的个别母管长度较短时,管排锯切在毛头不规则褶皱处,锯齿的持续作用力对褶皱处的冲击,使褶皱处的微小发纹扩展导致管端开裂,锯切位置如下图所示。

C:\Users\15005368\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806d728a57870d9736eaf6cdb8c18f7.jpg

5.预防措施

1)对坯料尺寸加强控制,降低铸坯长度和外径偏差导致的投料量波动,通过控制铸坯公差范围,减少轧制母管长度波动,防止管排锯切割在管端褶皱处。

2)改变切头工艺,在分切末尾毛头时,采用尾对齐的方式进行主动切头,防止管排锯切割在毛头褶皱处。

3)在轧管过程锯切工序,强化对切尾位置的检验,当出现切尾在褶皱处时,应进行标记,将信息传递至精整工序进行探伤检验或进行管端再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