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赵无极艺术的发展与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3

浅论赵无极艺术的发展与启示

夏于清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赵无极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在国际艺术界也享有盛名。文章通过对赵无极的艺术历程进行研究,分析其绘画风格的产生、发展及影响,从而得出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启示。本文认为,赵无极的艺术之路兼收并蓄,突破了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非此即彼”的迷思,创造出学贯中西的、富于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其艺术成就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对于中国当代绘画的推进。

关键词:赵无极;中西方文化;发展启示

一、国内时期:成长及杭州学艺

1921年,赵无极诞生于北平一个富庶的家庭,其家族是宋朝皇族的后裔,祖父是一名超凡的道学家,父亲则是一位热衷于收藏古书画、热爱艺术的银行家。每年家族在家祠中举行的祭祖仪式,赵无极的父亲都会拿出珍藏已久的字画供奉,其中不乏宋元时期的名家米芾以及赵孟頫的作品。在这样充满文化底蕴的家族中成长,似乎在冥冥中注定了赵无极后来的作品将回归中国传统。

祖父是赵无极生命中的第一位重要的老师。每天的早饭过后,他便会教赵无极读书写字:细细品味唐宋诗词的韵律美,体会文言文的深意,并认真学习书法。祖父常说,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能传达感情,这句话陪伴了赵无极的一生。对文学和书法的热爱,为赵无极打下了牢固的绘画和艺术知识的基础,年幼的他展现了惊人的绘画天赋,十岁时便能自由作画了。

1935年,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下,赵无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校里浓郁的学习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赵无极积极好学的心,他对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探索这种来自大洋彼岸,不同于从小接触的传统艺术的新画种。杭州艺专秉持着校长林风眠开放与融合的艺术态度,要求学生兼修西画与国画,但赵无极对此并不满意,当时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致索然,甚至有些排斥,而学院略显颓势的老派美育模式,都使赵无极试图与其进行对抗。于是,赵无极将身心都投入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中,在深入地了解到了雷诺阿、马蒂斯、毕加索、塞尚等西方艺术名家,以及艺专老师切身指导与支持下,他渐渐确定了自己想表现自然,追求创新,对抗旧观念的想法。现在看来,杭州艺专这种中西结合式的教学以及林风眠、吴大羽等优秀老师的谆谆教诲,都激励着赵无极对开放性艺术的探源溯流,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艺专毕业后,年仅20岁的赵无极选择留在母校任教,并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画展。那时,他的作品便逐渐凸显了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解,出现了意象化绘画的倾向,尽管画展的举办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作品更多地透出马蒂斯与毕加索的影子,但赵无极求新立异的精神依旧令人称赏。在之后的六年里,赵无极继续接受着艺专的培育,不断精进自己,即使身处战乱之中,也不曾放下画笔。这期间,他开始萌生了去国外留学的想法,外国的艺术环境令他心向往之,最后在林风眠的劝导与自己的一番斟酌后,赵无极欣然决定奔赴巴黎求学。

二、留法时期:探索与选择

1948年,赵无极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西方艺术的发源地——法国。他兴奋地四处游历,流连在各大美术馆、画廊与音乐会之中,真正地接触到憧憬已久的西方艺术。在现代艺术百花齐放的巴黎,赵无极领略了抽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著名流派的风采,结识了众多日后对他有重要帮助的好友,并奠定了抽象主义的发展方向。赴巴黎的最初几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赵无极也曾陷入矛盾与纠结之中:他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纯粹的西方人那般畅所欲言,但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扎根在心中;他画的仍是具象画,以及一些石版画,却又不希望作品被人冠以“风景”的名号,好似落后教育中“形似”的陷阱……直至1951年,保罗·克利的画闯入了赵无极的世界,那抽象灵动的符号,潇洒的运笔,诗意的画面,令赵无极啧啧称奇,他也从中深受启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艺术和自己的本质。

这一时期,是赵无极探索与选择的时期,他开始摒弃觉得是“情节性”和“过于完美”的艺术,追求犹如涓涓细流,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看似闲情逸致却又暗流涌动,表现手法也逐渐从线条表现自然变成了利用书写符号扩展画面构图。这些画,充斥着对创作的自信、对艺术清晰的理解,艺术理念始终透露着赵无极对中国传统的深刻认识,他的灵魂深处隐藏着一种悠远的感情,促使着他的艺术回到人生的起点,回到灵魂的故乡。

1953-1957年,赵无极从具象转向全面抽象化,当时也是欧美抽象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鼎盛时期。赵无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自己的灵魂,捕捉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所包含的种种抽象元素,把类似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石刻篆书的符号加入到了西方的表达方式中,利用油画的材质和色彩的效果,完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所画作品的色调明快,运笔优游自若,线条古朴瘦挺,充满了自由之感。将西方的抽象性融入到了东方的意境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也是对当代文化的体悟与对完美艺术的追求。赵无极之所以选择抽象的道路,一方面是受中国绘画潜移默化地影响,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对抽象的需求和客观上西方艺术的发展趋势。他一直以最真诚的热忱,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付诸实践,力求在作品中体现出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情感内涵。

1957年前后,赵无极接触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这在他的艺术探索道路上又成为了转型突破的契机。他开始摒弃象形符号的桎梏,转而以更为直接的方式抒发情感和精神,由紧张的笔法、浓重的颜色转变为表现生命的动感与力度。在这段时间里,他把水墨和写意的意境都用在了油画布上,以深沉的色调,有力的笔法向人们诉说着自己婚变与思乡的痛心疾首。到了后期,他的作品渐渐呈现出了浪漫的味道,鲜艳的对比色彩,再加上大量的黑色,让画中的一片光亮尤为突出,点亮整片色彩,丰富的颜色与速度感的线条交汇,就像是音乐家的交响,而画中的节奏,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从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活力,仿佛又在昭示着他重新收获爱情的喜悦。

三、成熟时期:中西艺术之桥梁

六十年代,赵无极的画风日趋成熟,他的作品充满了东方的神秘色彩,行云流水般的韵味。在那个时代,各种艺术人才的滋养与促进下,抒情抽象成为了画坛的风潮。赵无极开始使用大量的笔墨,在纷繁的色彩与语言空间里,抒发着自己的情绪,展示着自己的想象力,将中西艺术的融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1959年开始,他就一直以作品完成时间来命名作品,力求让观者在不被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感受画面的意境。这些无题作品,气势更为博大,结构越发千姿百态,在干与湿、光与暗、清淡与浓厚之间,让人感到神秘却亲切,仿佛沉醉于老庄哲学的玄奥之中,空灵飘渺的氛围,好似一个人在山间行走,感受着春夏秋冬的变化。

此后,赵无极的作品越来越有创意,他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或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皱巴巴的纸张上随意地泼洒,营造出一个单纯的黑白灰世界;或把丰富的颜色,突然转变为光影,运用大胆的颜色组合,甚至是不和谐的组合,来描绘出美妙的视觉效果;或突破形式,运用圆幅、三折,凸显出天、地、水、火等大自然的要素,种种新的样式,拓展了他的艺术创造空间,使他的作品更加宁静,让人有一种超脱于世的感觉。赵无极的作品在艺术上得到了升华,反映出他在哲学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回归到中国的传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与形式。油彩中充斥着浓重的东方韵味,也渗透着赵无极几十年来在法国生活的浪漫气息。赵无极的成功表现在:他的绘画与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普遍遐想一致,而对于抽象绘画的理解的“东方化”又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

赵无极于1985年应邀回浙江美术学院讲课,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路,这场讲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90年代以后,他的绘画语言逐渐瓦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自由、多变的色彩,他已经成为东方与西方美术交流的代表,亦成为东方与西方视觉艺术的成功典范。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先后邀请他参加展览,在文化开放15年后,中国人民对于西方的审美观和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他的作品面前,人们终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赵无极曾说:“历史就是这样把我推向了遥远的法国,让我在那里生根安居,然后又让我重返中国,使我内心最深处的追求终有归宿。”正是在赵无极这些年来对绘画的不懈追求下,一座稳固的中西艺术桥梁才能成功搭建。  

四、启示与影响

(一)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启示

油画传入中国的百年间,一直向大众展示着西方的民族生活,但同时也在与中国艺术家共同成长,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以赵无极为代表的一大批油画家凭借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摸索着在中西两种文化间找到中国油画的立足点,寻找如何通过西方的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的民族生活风貌的方法。他们开始在精神层面上回归本土,将中国文化的内核融入了油画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促使油画发展一种新的趋势。

具有中国元素的油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精神内核,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艺术家的文化情怀,成为了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艺术力量,油画家们在理解和比较中西绘画的过程中,在不牺牲西方油画特点的前提下,发展了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油画。抱着革新想法的油画已经不再是西方油画的复制版,而是在其中赋予了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精神的新产物,这必然会对每一位成熟艺术家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赵无极的作品无疑是学贯中西绘画的一种现代阐释,为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革新提供了一个典范,在艺术上有太多值得去挖掘、发现。在其油画的艺术实践中,有着对文人绘画精粹的追求和对诗情画意的向往,使得画面内容形神相契而不受形式的束缚。他基于抽象表现主义,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去体验、感悟和表达自然事物,寻求一种充满文化精神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拓展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审美趣味。画中所具有的文化融合、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必然会使中国当代油画焕发出勃勃生机。赵无极在艺术上的成就,让我们看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交融就是中国元素与现代油画相结合的关键,还是当代油画家推动中国油画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提倡民族文化,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走上国际舞台。

以古今为鉴,固本强基,展望未来。随着人的思维方式的不断改变,油画的走向与发展是在文化多元、思想解放的当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具有中国元素的“新”油画,作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油画创作方法,虽然借用了西方的工具和材料,但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东方的哲学之上,糅合了不同历史、文化、地域等因素。放眼今后,我们更要从发展的角度审视艺术实践,对油画的创作方式与思想内涵进行调整与发扬,只有不断地扩展和探索,才能使当代油画在创新中获得超越,并不断彰显它的时代意义与诗性魅力。

(二)85讲学及其影响

1985年,赵无极受邀后,携同夫人回到母校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讲学,听讲的学生包括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八所美术院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多年后,当时的学生许江与范迪安这样回忆到:“如果说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较多地从风格与技法层面感受它的艺术精神的话,那么在今天,当我们面对他的60年艺术结晶之时,我们则能更多从他的文化取向中获得精神的启迪。”

赵无极在美术讲习班中一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画家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与自己性格相近的事物,“把它消化,然后把学到的西洋绘画中新的东西,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上现代人的眼光,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行了,作风就有了”,他总是这么说着。

“85讲学”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当代美术教育的真实情况和内涵的窗口,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赵无极的艺术,使其艺术与教学相结合。赵无极的讲授使学生们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到对东方山水形象的理解和对其内在精神的感悟。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授课期间,赵无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画家们在精神上进行了一场整体性的“手术”,使他们摆脱了绘画中缺失中国艺术精神的毒瘤,并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培养了一支骨干力量。同时,这次讲学还推动了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85艺术新潮”的发起。

一、结语

回顾赵无极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他一直在不断地突破和超越自己,从来没有停滞不前,这让他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将自己的艺术语言环环相扣的发展起来:自四十年代开始创作时的具象绘画,到达巴黎后重新发现中国,转向抽象绘画,至五十年代的克利时期、甲骨文时期,以及1959年后开始舍去作品题目,逐渐在画面中抽离物像的探索,又在随后的几十年的抽象艺术发展中,经历了从来源于东方,立足于西方,又回归于东方的艺术历程。

通过对赵无极艺术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艺术成就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从图式上看,都有着对中国文化内核的探索。赵无极在西方抽象艺术发展过程中,开创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风格,还把中国哲学的深邃见解和独到的创意运用到创作中,这种中西审美交融的艰辛探索,不但为世界艺术史的发展增添了一笔瑰丽的篇章,更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完美体验。他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眼光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在不断地完善当代的抽象油画语言,从而使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有现代的重要意义。这种中西合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包容、吸收多种文化,才能使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邢晓舟.赵无极艺术历程寻踪[J].美术观察,1998,(10):73-74,48.

[2]许江.山水精神时代旗帜——献给现代艺术大师赵无极先生[J].新美术,2013(4):2-5.

[3]莫祥莹.赵无极的艺术观念对当今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启示[J].美术界,2017(11):75.

[4]梁嵩."空灵"之相——赵无极绘画艺术的哲学解读[J].艺术研究,2019(6):10-11

[5]邵曦.以赵无极为例看中国元素与油画的融合[D].江苏:苏州大学,2019.

[6]梁嵩.“意”与“象”——赵无极绘画艺术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7]梁嵩."天地"之观——哲学视阈下的赵无极绘画艺术[J].艺苑,2019(1):85-88.

[8]付娇娇,苏梦熙.论赵无极绘画的中华艺术精神[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3):96-102.

[9]王璐瑶.浅谈赵无极抽象艺术中的东方韵味[J].青年时代,2020(10):35-36.

[10]陈铭溪.论赵无极艺术史地位[J].艺术评鉴,2020(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