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现状及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0
/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现状及策略研究

陈家豪

广东中科英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生产、检测和销售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文章提出了指导农产品科学栽培、加强农产品上市前检测,以及完善农产品监管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等主要对策,以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现状;科学栽培;溯源体系

农产品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和保障。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现状

(一)生产环节技术滞后

在农业生产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化肥的过度使用。为了追求高产和短期效益,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过量或超量施用化肥。其次,农药的使用量过高。随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农药,这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药在农作物安全收获期间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农残”超标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检测环节覆盖范围有限

目前,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人员配置,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种植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户在种植品种、农艺技术和销售方式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然而,基层检验人员较为有限,因此无法对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安全检验,从而无法确保其质量安全。目前国内对农产品的检验主要以快速检验为主,能够检验出的危害成分相对较少。例如,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主要针对毒死蜱、辛硫磷、神农丹等高毒、剧毒农药,而无法对肥料残留、重金属物质残留等有害成分进行充分检测。因此,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不能完全符合国家的相应标准[1]

(三)销售环节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善,无法充分保障市场上流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其中,一些小超市和私人商店在购买农产品时,往往过于注重价格,对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和产地缺乏清楚了解,这导致市场上存在着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此外,各个区域虽然拥有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装备和完备的检测系统的权威机构,但其数量仍然有限,且大多数机构都在满负荷运转。由于一些农产品初次检验不合格,再进行二次检验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导致错失了检验的最佳时机,从而使得一些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对策

(一)指导农产品科学栽培

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现代技术和装备,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种植作物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高污染性的地区,如化工厂、金属冶炼厂、畜禽养殖场等,以免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土壤和水源,进而影响农产品品质和安全。这种做法可以逐步减少农产品采摘后出现重金属等物质超标的风险,从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在作物肥料使用方面,应适时引进测土施肥技术,根据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实际需求,合理配制N、P、K等高端缓释、控释肥料,以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标。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养分含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农业病虫害防控方面,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理、生物、农业和天敌等,开展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控,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过度依赖。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目标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农产品上的化学残留物,从而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加强农产品上市之前的检测

在现代社会中,农产品的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农田到消费者餐桌的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检测,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在农产品上市前的检测中,应注重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检验。农药和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残留物超标,从而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因此,检测过程应着重监测有害残留物,并确保其在规定范围内,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检测效率,同时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2]。此外,在一些工业化地区,土壤和水源中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而这些有害物质可能通过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入食品链。因此,应定期对农产品进行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检测,确保其不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除了单一检测手段外,多样化的检测方法也是加强农产品上市前检测的重要手段。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综合评估农产品的质量状况。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快速扫描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质量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入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对农产品的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完善农产品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销售农产品的个体户和小超市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他们在购买农产品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严格审查,并做好农产品的进货渠道和产地记录,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优势,与高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一旦发现农产品质量问题,能够快速取证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违法违规处理,同时及时封存市面上流通的有问题农产品,避免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用药和用肥情况进行细致追踪,最终打造出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鼓励农产品企业进行质量认证,推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规范化。引导企业通过ISO等国际质量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3]。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确保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生产,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地方政府还应加强与农产品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推动消费者形成良好的购买习惯。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和了解。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投诉和举报机制,让消费者能够及时反映问题,从而推动整个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农民、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等各方都应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全方位、全过程覆盖,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的乡村生活。

参考文献:

[1]郝荣宝,王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3,(13):18-20.

[2]靖培星.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3,43(08):135-138.

[3]李瑞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究[J].当代农机,2023,(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