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鱼类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三峡库区鱼类现状

于亦成

重庆交通大学 河海学院 重庆400074

摘要:本文从三峡库区、库区干流的鱼类分类、库区鱼类特点以及面临的现状与问题为角度阐述了三峡库区鱼类的现状。旨在为三峡鱼类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指导。


1.介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上长度第三、流域面积第九、年径流量第三和年输沙量第四的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东流注入太平洋,全长6300多km,流域面积180万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 616亿m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3亿t[1]。然而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总库容已达1586亿m³,其中以葛洲坝,三峡大坝,溪洛渡大坝为首的134座中大型水库库容占1064亿m³。大坝水库的修建彻底改变了长江上游的水文,水温,地形,泥沙,连通度等物理条件,进而影响了河流水生生物生存,生活史,繁殖,种群结构与分布[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TGD)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长江干流西陵峡中[3],于1997年实现截流,2003年阶段性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至156米,2010年首次蓄水至最高水位175米。大坝的截流库尾以上影响较少,保持近似自然河流生境,库区则形成类湖泊生境,由此产生了复杂独特的生境系统。TGD采用特殊的“蓄清排浑”的特殊水位调度模式,即每年夏季洪汛期排水维持防洪145m限制水位,秋季蓄水至最高水位175m以服务航运及发电,自此维持至次年夏季[4]。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水库日流量变化、季节规律性流量变化,水文连通性阻断,水库蓄温效应,水质泥沙变化,等对鱼类的生活繁衍(尤其是繁衍)影响深重。鱼类初步适应后产生的多样性,丰度,生活方式变化又造成了生态位缺失,种间竞争(外来物种入侵)等内部变迁,进而逐步产生后期适宜结果。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则对各类鱼类丰度造成明显而消极的影响,种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远不同于历史自然河流阶段,也不同于世界其他河流的独特鱼类种群与环境状况。

2库区鱼类特征

2.1种类繁多,特有程度高

据统计长江上游共有鱼类286种,特有鱼类112种,占全江域特有鱼类的71%[7]。这些特有鱼类在长江上游环境过滤主导作用下进化出了独特的性状,生活史[7, 8]以适应上游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环境健康参考价值。其中①.源头金沙江高海拔,低温湍流,峡谷河道环境的作用下,鲤科鱼进化出独适于高原的性状,如裂腹鱼类异唇裂腹鱼及高原鳅类(粗唇高原鳅、宁蒗高原鳅)。此类鱼呈圆筒状略扁身躯,高原地区有较强竞争力,只栖息于高原冷水,库区难以存活。

②.低山地带溪河环境,水急多石滩的环境过滤出急流底栖鱼类例如,平鳍鳅科(犁头鳅 、窑滩间吸鳅、四川华吸鳅)和鮡科(中华纹胸鮡)钝头鮠科(白缘䱀)野鲮亚科(赫氏华鲮)。这类群具有诸如扁平的躯干,背部朝上的眼,缩小的鱼鳔,发达的下唇,触须,或是锐利的边缘口器,用以刮食或吸食底栖动物、昆虫幼虫、周丛藻类,口腹或胸腹或是类似吸盘的附着结构用以吸附于卵石等底质[9]

③干流,大型支流拥有上游典型流水环境,较复杂的生境允许众多流水鱼类栖息,如鲤科鮈亚科(如圆口铜鱼 、长鳍吻鮈、裸腹片唇鮈)亚口鱼科(胭脂鱼)鳅鮀亚科(短身鳅鮀、异鳔鳅鮀),鲃亚科(中华倒刺鲃、鲈鲤 、宽口光唇鱼、短身白甲鱼),沙鳅亚科(宽体沙鳅、长薄鳅、双斑副沙鳅)。此类群具有较大的鱼鳔和鱼鳍,强力的肌肉与游泳能力,是长江最具代表性的鱼群,也是筑坝之前自然河流状态具有统治地位的群种。

④.适应库首静水环境的鲌亚科(半䱗)鱊亚科(峨嵋鱊、寡鳞鱊、无须鱊)此类鱼具有扁深的躯干,大头部,强力的胸鳍,拥有强力的横向垂直转弯能力,以及较弱迁徙能力。生境要求低,是难灭绝的类群。

2.2种类丰度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由于三峡大坝的修筑与蓄水,通畅连续的长江被分割成了库首库中的静水湖泊水域,库尾的变动回水区以及库尾以上的自然江段。在大坝修建之前,主要渔获物在各个江段有较为均匀的分布[10]。根据97年~20年的渔业调查,10年以前,库尾江段主要渔获物为为两种铜鱼(铜鱼,圆口铜鱼)、长鳍吻鮈或圆筒吻鮈。10年后,由于圆口铜鱼的数量锐减,优势地位被蛇鮈/银鮈等代替。忠县以下的库首与库中由于流速几乎无差别,常年具有相似的优势度分布:库首以鲢、鳙、䱗、鲇等为最优势种,库中以鲢、鲤、鲇等为最优势种,16~19出现较大比例的翘嘴鲌,黄颡鱼草鱼比例一直较稳定。

而特有鱼类分布比例自库首至库尾显著增加,并常呈现出包含关系,多种特有鱼类仅在固定江段以上活动,如异鳔鳅鮀仅在库尾涪陵以上被发现。张氏䱗、厚颌鲂、岩原鲤仅在库首巫山以上活动。短体副鳅、山鳅)、双 斑 副 沙 鳅、红唇薄鳅、高体近红鲌、裸体鳅鮀等仅在库尾江津以上活动。

3现状与问题

3.1渔获物量先降后升,体型变小

长江流域渔获物量下降严重,不及建坝前的一半(坝下只有建坝前的十分之一),但库区的渔获量总体趋势为先减后增,并于11年超越开始修建时的渔获量,这与最早1959年中科院的预测一致。渔获量总体体型的减小已经是众多调查研究者的共识,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渔获物物种组成上由建坝前的铜鱼、长江鲟、鲇、鲤、长吻鮠、草鱼和岩原鲤等中大型鱼类向䱗、鲫、飘鱼等小型鱼类转变。部分大型鱼类例如中华鲟、岩原鲤、胭脂鱼等已经不在渔获物中出现。其次,部分种类的渔获物体型缩减:据统计,97~00年,05~06年,08~10年渔获物年龄均以1至2龄为主。

3.2物种濒危加剧

长江上游是我国受威胁鱼类最多的河段,物种的濒危灭绝也是整个长江上游面临最严重且最难恢复的问题。根据《中国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998年判定为濒危的白鲟09年判为极危,22年被认定为灭绝。1998年濒危的中华鲟、胭脂鱼、长江鲟于16年判定为极危,22年长江鲟认定为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已多年未见自然繁殖,现存多为增殖放流个体。鯮和鲥1998年为濒危物种,如今已为极危,多年未见野生个体,处于灭绝边缘。另有西昌白鱼、多鳞白鱼和小裂腹鱼于2009年便判定野外灭绝。另有109种缺乏数据无法评价的鱼类,其中许多鱼类也可能已经濒危或灭绝。显而易见地,长江上游物种濒危情况随时间推移日益加剧,岌岌可危。

3.3鱼类组成剧变

渔获物的组成发生较大变迁:上世纪七十年代,库区渔获物中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白甲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占有较高的比例,如今这些以前的主要渔获物许多已经处于灭绝或濒危。建坝前与建坝初期,两种铜鱼为库区最主要渔获物,占比常年高达40%。随着水库的运行,两种铜鱼占比逐年锐减,圆口铜鱼以明显的下降趋势于10年开始退出了主要渔获物,目前的渔获物占比不足1%。而铜鱼在09年~12年短暂回暖后依旧以明显的趋势下降。同样的,长吻鮠于04年退出了主要渔获物。他们生态位被适应性更强的鲤、鲇、鲢等代替。16年的调查显示,鲤的渔获物占比是97年的两倍多,鲇是三倍多,而鲢则达到了五倍。草鱼、黄颡鱼的占比一直较为稳定。

4.展望

由于观测到库区鱼类发生体型缩小、丰度匮乏、多样性锐减,珍惜特有鱼类濒危灭绝等现象,国家政府已出台“十年禁渔”政策,施行“增殖放流”措施[5],并扶持相关研究紧要开展。


参考文献:

[1]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J]. 河北水利, 2018, (05): 28-9.

[2]姜加虎, 王苏民. 长江流域水资源、灾害及水环境状况初步分析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512-7.

[3]欧阳蕾昵. 落实长江大保护 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专项监督 [N]. 2023-04-04.

[4]王波. 三峡工程2016年175m试验性蓄水完成 [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6, 32(04): 211.

[5]王军红, 姜伟, 唐锡良, et al. 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经济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 [J]. 淡水渔业, 2014, 44(06):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