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4

高职院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究

刘嘉珉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对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文章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开展调研,分析乌兰察布市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同类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乌兰察布市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背景

1、乌兰察布市区域概况

乌兰察布,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地处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部与河北省接壤,东北部与锡林郭勒盟相邻,南部与山西省相连,西南部与首府呼和浩特毗连,西北部与包头相接,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00多千米,总面积5.45万平方千米,辖11个旗县市区;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63.11万人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52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1元。

2、乌兰察布市农牧业概况

乌兰察布市位于北纬40—44度之间,地处中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少雪,春燥多风,夏季凉爽,秋凉多霜。由于阴山山脉的阻隔,形成了前后山地区气候差异较大的南北气候分区。耕地总面积1364万亩,可利用耕地面积1130万亩;草原总面积5521万亩,可利用面积5178万亩。根据鲜明的气候特点,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立足资源优势,调结构转方式,强化科技创新,发展规模经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逐步形成了马铃薯、冷凉蔬菜、以燕麦为主的杂粮杂豆、肉羊奶牛、生猪肉鸡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打造面向首都-北京的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二、乌兰察布市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说明

乌兰察布市共有1所本科院校和两所高职院校,本文选取这两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每所院校100份,收回178份,有效问卷165份,回收率82.5%。主要从农民学员基本情况、学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满意度、农民接受培训意愿等方面开展调查。访谈对象选定为两所高职院校6名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者及培训教师。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情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总体需求,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调查问卷分析

(1)农民学员基本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可知,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学员中,30岁以下的比例为16.7%,31-40岁、41-50岁各占31.2%和30.5%,50岁以上占21.6%。年龄总体呈现中间大,两头低的现状,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可以反映出当前农村年青一代从事农业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农村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性别比例方面,参与调查的学员男性和女性比例分别为80.2%和19.8%,男学员约是女学员的四倍,男性群体担当着主要角色,是高职院校培育的主要对象。从学历构成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和高中学历这两类农民学员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0.2%,其次是高中(中职)学历占比31.5%,大专(高职)学历的农民学员所占比例达15.6%,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学员,约仅有2.7%。根据上述数据分析,说明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大都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极少,甚至已经到了匮乏的地步。

(2)农民学员对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评价

为了更好了解农民学员对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评

价,笔者设计了满意度表。该表共有3大部分,分别是教学情况、师资、效果评价等,共包含9个小项。其中教学情况包含指标1—3项,师资情况包含指标4—6项,效果评价包含指标7—9项。每项指标设定评价等级,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下面对照教学情况、师资、效果评价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表1农民学员对教学情况的评价

内容

1

2

3

4

5

时间安排

1.7%

8.7%

20.3%

36.5%

32.8%

教学内容

7.5%

16.9%

25.8%

28.6%

21.2%

教学形式

2.2%

9.6%

17.3%

32.5%

38.4%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整理数据

注: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从表1数据来看,对于教学情况中的“时间安排”和“教学形式”两项约70%的农民学员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说明高职院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时,在时间安排和教学形式这两方面做得不错,农民学员评价较高,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使农民培训务农两不误,多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农民学会更多新知识、新技能;对于教学内容,有近一半的农民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不高,其中认为教学内容一般的占

25.8%,还有7.5%的农民学员对教学内容表示很不满意。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理论多,与实践结合较少;二是供给端的培训内容与农民学员需求不完全相符。

在农民学员对培训师资评价方面,根据整理的调查问卷数据,有50%以上的农民学员对于培训老师的“答疑辅导情况”和“责任心与耐心”两项评价较高,但对于培训老师的“讲课水平及方式”这一项,25.9%的农民学员表示非常满意,约有27.3%的农民学员表示满意,选择讲课水平方式一般的约占30.56%,此外,有13.18%农民学员表示不满意,3.06%农民学员认为非常不满意。这反映出培训老师本身的专业能力不足,讲课水平及方式有待提高,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改进讲课水平及方式。

表2农民学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内容

1

2

3

4

5

理论知识

6.68%

3.72%

5.3%

26.14%

58.16%

观念理念

5.23%

3.16%

9.45%

32.8%

49.36%

更新技能

3.39%

8.33%

38.21%

26.65%

23.42%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整理数据

注: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在培训效果的调查中,如表2所示,对于“理论知识”和“观念理念”的评价,超过80%的农民学员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数据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农民理论知识和观念理念的更新,结果使人新喜,说明培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更新技能”这一方面调查问卷显示,有50.07%的农民学员给予了很大肯定,也有近一半学员对于“更新技能”这一项认可度不高,认为更新技能效果一般的农民学员占38.21%,还有选择培训效果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8.33%和3.39%。可见,从培训效果的角度分析,理论知识和观念理念的效果要好于更新技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新理论和新观念可以在短期内讲解清楚,农民学员也易接受;但技能知识需要不断练习来巩固;在讲授技能课时,没有留出足够的课时练习巩固,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部分。比如在安排培训课时量方面,应加大实践课课时的比例,使学员充分练习和实践技能内容,力争做到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都能熟练地掌握新技能。

(3)农民培训意愿调查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有 91.34%的农民学员愿意通过

“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同时,选择愿意接受高职院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学员约占98.15%。由此可知,农民有着非常强烈地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愿,他们想通过就近参与此类学历教育来为自己充电,提升自己,进而掌握能获得更好收入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有利因素,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乌兰察布市高职院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培育对象单一,范围较窄。通过整理访谈信息,发现目前接受培训的

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负责人、种养殖大户等由地方农业行政部门选出来的在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经济实体。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没有普及到一般农户。这里面虽可以发挥“择优选择”的优势,但总是以此标准选拔培训学员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势必会造成区域内农民发展不平衡。同时,培育对象范围狭窄还体现在培育的对象主要是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缺乏。将人才的培育只局限在“生产经营型”人才,会导致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效果不理想,也会阻碍乡村振兴的实现。其次,培育对象年龄结构失衡。从之前的调查数据可知,30-50岁的农民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力军,30岁以下的农民学员只占16.7%,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后备培育对象严重不足。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则是选择了与农业毫不相干的收入高的工作,使我国农村面临未来“谁来种地”的难题。第三,现有培育对象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由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科学技术素养、生产技能、法律知识、市场经济观念等现代化素质的培训。总之,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就很难实现由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化。

2、培育内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学员需求

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技

能,培育内容虽然实用且能够获得农民的认可,但没有完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也不符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具体要求。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点要求可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综合系统,涉及技术、生态、文化多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应该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出发来开展培育工作。但现实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培育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就培育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与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其他领域的内容则涉及较少。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培训教师队伍质量整体参差不齐。从访谈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到,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负债人对目前培训队伍质量并不十分满意。原因主要是随着近些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断的推进和发展,培训内容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对培训教师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完成培训任务并满足这样的需求,选聘培训教师的标准有所降低,使得一些不太称职的教师“滥竽充数”似的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队伍中。部分不称职的培训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偏低,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培训力量薄弱。其次,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尽管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可以达到院校办学考核要求,但“双证型”教师不能等同于“双师型”教师,真正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紧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也是如此。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时候是照本宣科似地讲授。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理论知识又欠缺,无法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系统知识给学员条理清楚地讲授出来。

培训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和“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规模,进而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高职院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

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多职业培育观”。乡村振兴战略是包含了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全局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范围也应不断的扩大,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而是要把与农业相关的制造业、工业与服务业一起吸纳进来。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与农民,而应该树立多职业培育观,以更加开拓的眼界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跳出以往培训的局限,从只培训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扩展到生态意识、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素质的培育。要培训与教育相结合,相促进。其次,树立职业平等观。不仅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广大农民学员树立职业平等观念,政府也要借助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农业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与职业平等的内容,使农民及城市居民对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有个初步了解,也可以通过观看宣传片,进而帮助农民深刻理解并认同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也帮助农民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联系,激励广大农民,特别是“90后、00后”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科学规划培育内容,合理设置培育课程

高职院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应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改进。一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举措,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任务目标规划培育内容。从环保意识、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提升培育对象的素质。二是因地制宜,按需设课。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来源乡村,但不同地区的乡村,产业特点、气候条件、乡土文风均有差异,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乡村的差异性,同时做好调研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学员,设置培育课程,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应重点从培育这三种类型新型职业农民来具体开设课程。

3、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

缺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目前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之一。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为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首先,请进来部分高素质人才补充培育团队。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聘请高学历涉农专业科研人才补充现有教师队伍,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师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摒弃学历歧视,聘请农村实用带头人、当地种养殖大户、农技推广员等为校外兼职老师来补充师资队伍。其次,自身培养涉农专业骨干教师来充实培育队伍。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入职不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培育青年教师,使他们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树立现代农业的教师理念,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型教师。第三,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组建兼职教师师资库,作为培育团队的新兴力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田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20.

[2]杨桓.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3]聂志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村经济学,2021,(1):257-258.

[4]刘琦.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1,(2):86-8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NJSY227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嘉珉(1982-),男,内蒙古凉城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农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