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关于"寒热共存"问题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3
/ 2

《伤寒论》中关于"寒热共存"问题辨析

孔,菲 ,冯,欣 ,薛晓颖 ,马秀瑀 ,邢思宁 ,包雪娇通讯作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摘要:寒热是症状,也是证名。《伤寒论》中提出六经辨寒热,可判断正气强弱、疾病病性,继而指导用药。本文就《伤寒论》中"寒热共存"问题做一综述。

关键词:《伤寒论》;寒热共存寒热共存;辩析

《伤寒论》以寒热属性的证候特点为依据,分为寒热错杂证、热证、寒证,可总结为寒热证型、寒热位置、寒热先后、寒热错杂、寒热独存等[1]。现分析寒热共存问题。

《伤寒论》,就是围绕“恒温”二字在做文章。虽然没有体温计,古人通过自身对温度的感知来研究寒热,只要是超出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范畴为太过,称为热,低于人体自我调节的范畴为不及,称为寒,然后通过针药来纠正,使之回归恒温。在《伤寒论》中,仲景将人分为表中里三层结构,表中里各分阴阳,又分为六个层次,通过人体六个层次对寒热的不同反应,命名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首先说表层结构,不论是受风还是受寒,还是细菌、病毒感染,人神或者说大脑感觉热就会打开皮肤腠理,向外排出热量,这就是发热。如果人神或者说大脑感觉寒就会关闭皮肤腠理,这就是恶寒。太阳在表,既可以发热,也可以恶寒,少阴在里,一般不发热,只是恶寒。发热是为散热,以达成恒温。恶寒是为了升温,以达成恒温。其次说里层结构,首先说里热,由于热在里,不易挥发,主要通过津液携带热量到达体表,所以不恶寒,反恶热,濈然汗出。继续发展,由于损耗了津液,又出现口渴多饮,继续发展,则大便硬、谵语。

上热下寒即上部热性,下部寒性,尤其现在的女性,上热下寒的特别多。上热下寒体质的特点是:吃辛辣食物、羊肉、温补的东西、熬夜后,比较容易上火,出现牙疼、嗓子干痛、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入睡慢等问题。头上面容易上火,下面却常感到胃寒、宫寒、肚子凉、腰凉、腿凉、脚凉[2]。对于此证最为详细的论述,当属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在此书中,其中的“寒热并用”治法几乎占了其治法的一半,可见“寒热错杂”的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所以随之而来的“寒热并用”治法运用的也非常广泛。

在《伤寒论》中,“上热下寒”证有6个代表方,有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泻心汤,这6个方证虽同属“上热下寒”证,可6方各具特色,各有差异。(1)栀子干姜汤,适用胃热脾寒证。临床症状: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病机辨证:郁热蕴结上扰,寒气凝结下注。处方用药:《伤寒论》第80条,“栀子干姜汤”。随证加减用药:若脾寒明显者,加干姜、桂枝,以温脾散寒;若胃热明显者,加黄连、石膏,以清泻胃热;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3]。(2)乌梅丸,适用于正气虚损的上热下寒证,临床症状:上腹部钻顶样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恶心、或胃气上逆致呕吐,有时会呕出蛔虫,甚至伴手足逆冷、冷至肘部或膝部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机辨证:病机为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兼心神被扰,胃气上逆。处方用药是《伤寒论》第338条:“乌梅丸”。用药特点: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为其用药特点。所谓寒热合用,扶正祛邪,刚柔相济,阴阳并调。(3)黄连汤,适用于胃热肠寒证,临床症状是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病机辨证:胸中有热,腹中有寒,寒热隔拒,阴阳不调,升降失常。阴阳升降失其常度,阳在上不能下交于阴,故胃热而呕吐,阴在下不能上交于阳,故肠寒而腹中痛。阴阳相格,上热者自热,下寒者自寒。处方用药:《伤寒论》第173条:“黄连汤”。(4)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适用于寒热格拒证(上热被下寒格拒,脾胃升降失常),临床症状是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处方用药是《伤寒论》厥阴篇359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5)麻黄升麻汤适用于阴阳两虚之上热下寒,虚实错杂证,临床症状手脚四肢冷,咽部不适,咽干口燥,咳吐脓血,腹泻不止,寸口脉沉迟,关脉、尺脉几乎摸不到[4]。处方用药:《伤寒论》第357条:“麻黄升麻汤”,用药特点:此方药味较多,具备了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故而具有了“清、散、宣、泻”等药物功效,名副其实的“寒热并用”,从而满足临床复杂病情的需要,另外,在此方中,“君、臣、佐、使”用药剂量分明,其中麻黄用量75g,为最大,主要用于宣散外邪,其余药物用量较小,起到“散外邪而又不伤阴”的作用,实为“大家”用药,思维缜密,权衡得当,阴阳平衡,故而起到“交通上下、水火既济”作用,临床疗效显著。(6)泻心汤适用于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处方用药是《伤寒论》第158条“泻心汤”。 

  1. 总结

总而言之,《伤寒论》寒热是辨别六经疾病的纲领,因寒热所在表里的脏腑存在差异,正邪盛衰叶不同,因此所见证候叶不同。因此当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为原则。另外《伤寒论》中关于“寒热并用”治法较多,可结合患者体征予以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颖,王军.《伤寒论》中关于"寒热共存"问题辨析[J].四川中医, 2019(5):3.

[2] 朱颖,王军.《伤塞论》中关于"塞热共存"问题辨析[J].四川中医, 2019, 037(005):21-23.

[3] 刘玉良,朱爱松.《伤寒论》寒热病机思辨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9):4.

[4] 付朝红.《伤寒论》小柴胡汤证之寒热往来[J].医药界, 2021, 000(002):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