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日语翻译教学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日语翻译教学对策探析

王杰

郓城县实验学校  山东省菏泽市  274700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重要导向,能够满足人才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同时,满足当前社会对新时代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社会就业导向。由于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因此,要求高校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从日语翻译教学出发,探究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现状,并提出具体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日语翻译;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前言: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环境下,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复合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由于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多边贸易更为频繁,这就要求外语教学目标从创新意识、语言基本功、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角度入手,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因此,日语翻译教学工作应做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优化当前课程教学机制,制定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日语翻译技能和就业能力,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助力。

一、高校日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对日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应以应用技能为主,保障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技能运用于实际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实践教学视为重心,大力培养能灵活转换中文、日语的优秀人才。但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部分教师对日语翻译教学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翻译只是不同文字间的转换,从而过于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等方面的指导,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影响,难以主动参与日语翻译活动当中,也无法做到紧跟时代发展。

(二)日语翻译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日语翻译教学多围绕教材内容开展,虽然教师会适当为学生扩展一些教学材料,但整体教学内容依然受到教材的制约,或是出现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难以吸引学生目光,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致使学生难以将相关内容进行转化,其日语翻译能力自然难以提升。再加上当前日语翻译教材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对当前的学生而言,这些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用语出现频率更为频繁,且不断有全新的网络用语出现,若不能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势必会出现教学与时代发展脱节的情况,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后续推进。还有部分高校设置的日语翻译课时有限,学生难以利用在校时间锻炼日语翻译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后续发展造成阻碍[1]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翻译教学优化对策

(一)强化双向教材内容的编写

高质量的双向教材编写,有利于加强学生日语翻译期间的语言转换思维。随着学生学习难度的提升、语言学习进度的深入,翻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偏向于两种文化的交流。简单来说,学生初步学习日语期间,会经历语言思维转化的过程,如日语输入-汉语转化-日语转化-日语输出,但日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简化上述过程,使其成为日语输入-日语输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双向教材的编写有利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减少学生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反应时长。

除此之外,教师应关注在双向课程教学环节,加入日本文化,为学生讲解日本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生活中常见的习俗、风俗等。实际上,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缩影,学生只有详细了解国家文化、文化发展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语言所产生的语境,进而做到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准确表达。

(二)关注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生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教师能够做好相关教学体系的优化,锻炼学生语言思维,提高其翻译能力。直译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日语、汉语的相关语法、词语使用方法等,面对日语翻译内容,不仅要熟悉相关词语的中文意思,更要对短语、语句的组织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进而实现语义之间的准确翻译。

通常情况下,翻译的基础和标准有三个方面,即“信、达、雅”,但直译只能做到前两者,即译文准确不偏离也不遗漏,即使与原文形式不同,却能够保障译文通畅明了,而想要实现“雅”,就需要意译的帮助了。意译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较高要求,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对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情感的培养。现如今,人工翻译之所以没有完全被机器翻译取代,正是因为机器翻译无法完成意译。意译不仅需要美化翻译语句的内容,更要翻译出语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翻译者自身的阅历、感悟。由此可见,想要在日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设计直译和意译的教学活动十分必要。

(三)构建口语练习的教学情境

口语练习是学习一种语言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渠道。口语练习能够检验学生的口语翻译是否标准、语句语调是否准确、是否具备欣赏特征等。从翻译教学的角度来说,需要翻译者能够适应多种场景,具有一定的临场反应能力,而这正是同声传译、随身翻译等岗位工作的基础用人条件。对翻译者的心理素质提出较高要求。所以,教师开展日语翻译教学期间,应着重设计一些口语练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使用日语并进行日语翻译,以此强化学生语言思维。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模拟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锻炼,不为学生进行情况预设,以翻译内容的随意性锻炼学生应变能力。此外,学校方面可主动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带领学生进入社会环境中实习、实践,力求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

[2]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各个行业领域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导向,语言专业的学习更是如此。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开展日语翻译教学期间,应深入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再结合日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口语教学等方面入手,力求完善教学机制的同时,强化学生翻译思维与能力,推动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薄红昕,文慧超.以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日语翻译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8):144-146.

[2]郭丽.卢思源翻译的“层次感”研究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2):113-119.

王杰,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蒙阴县,生于:1992- 12,工作单位:郓城县实验学校,单位省市:山东省菏泽市,单位邮编274700,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日语翻译,目前日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