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程标准 思课程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读课程标准 思课程变化

阳金花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教育局教研室  湖南 怀化 4184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的正式发布,给教育注入了新鲜活水,带来了新的思考。对一线教师而言意义重大,这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挑战,也是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那么,义务教育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变”呢?近期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结合相关专家视频解读,梳理出个人解读和感想。

关键词:数学教育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

“数学是什么?”在《新课标》中给出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培养孩子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数学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几次讲座,又详细对比了2022年[1]与2011年[2]的新老课标,发现新课标有以下几个“新”的变化。

1.突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将更加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第一个变化是首次提出了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明确其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

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可以这样理解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即用数与量,图与形来观察现实世界。比如说,“一瓶水”,用语文的眼光观察是“水”字的结构和笔顺,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是水的性质,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是瓶子的容积和水的体积。“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即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将问题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乃至生活中。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整理房间时就蕴含了数学中的归纳与分类的思想和方法。“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即用数学语言中简洁、清晰、符号化的特点解决我们学习的数,如+-×÷><,用字母表示数等,其实就是教孩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和与它相关事物的关系。核心素养的三大要求,让我们更强烈的感觉到小学阶段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和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以后数学学习要从抽象的知识点回归到实际应用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思考现实问题。

2.增强了指导性

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的难,学生听不懂,而过去是没有明确规定的,这也对应着双减精神的落地。

3.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3.1数与代数

新课标强调整体性,把负数、方程、反比例这三个内容移到了初中。新课标不再单纯的介绍数学概念,过去六年级讲负数只是认识负数,没有大小的比较,也没有计算,如果只是这样,那还不如不教。新课标也不再单纯的介绍解题方法,新方法的引入,要让学生感悟必要性,不是为了教而教。比如五年级讲简易方程,由于背景简单,方程法比起传统的算术,没有体现出任何的优越性,很多孩子觉得列方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带来任何便捷,反而带来许多麻烦。那么,小学不讲方程是不是就没有代数呢?其实代数的基础是用字母表示数、方程、不等式、函数。新课标把方程移到初中不是不讲代数,反而是为了加强用字母表示数。以前这块内容讲得很少,有的只讲半节课,最多只有一节。现在新课标大大提升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地位。

新课标还提到运算的一致性,比如分数和小数的除法,史宁中教授认为这个难点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算理没有一致,他说:“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难点是分数与小数的除法,这块整数除法有整数除法的道理,分数除法有分数除法的道理,小数除法有小数除法的道理,各讲各的理,很别扭。”无论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只要抓住这条线,就可以掌握统一的算理,数学学习思路就非常清晰。

3.2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比如三四年级有这么一条: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过去我们一般用尺子量,现在光测量还是不行,孩子要用尺规作图去直观的感受圆规的用处。如果能在三四年级感悟到这一点,那么到了五六年级讲圆的时候,孩子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圆上的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加强几何直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增加一些具体操作,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史教授特别重视拆盒子:“我希望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中大概都要教一下拆盒子。什么叫拆盒子呢?就是在小学三年级,把一个立体的盒子拆开,让孩子们看一下,拆开之后,这个折的那个线在平面上表现是如何的。”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可以培养空间想象力,他不一定会立刻见效,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一定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3统计与概率

把百分数这个过去是在数与代数的内容移到了统计与概率这个领域,这个变化也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因为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是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现的,如种子发芽率、产品合格率等,所以将百分数设置在统计和概率领域,一方面体现了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小学阶段学生对随机的理解。

3.4综合与实践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孩子不光是从这个故事认识重量,还要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曹冲称象为什么是可行的呢?第一,无论是大象还是石头,只要把船沉到相同的地方,那么重量一定相等,这是“等量的等量相等”;第二,象太大称不了,那么就用一些石头放在一起,得到和象同样的重量,然后分别计算每一块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得到总的重量,这是“总量等于分量之和”。所以新课标中的这些传统故事、传统文化,其关键是让孩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总的来说,数学新课标四个领域都有重大的变化,但是重中之重还是数与代数,无论是一道方程,转而加强用字母表示数,还是重视运算的一致性,对于数学体系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对于新课标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变”呢?

4.重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如在进行集体备课《分数的意义》时,我们要先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解读,整理知识网络,定好单元教学目标。学好《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对分数单位和单位“1”理解透彻,对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很有好处。学好《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后面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也会学的轻松。

5.“串”数学学习

史宁中教授在解读《新课标》中提出:要注重数学学习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是的,数学学习必须要能“串起来”,也就是孩子学到的知识要能有迁移。比如在《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节课中,老师在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完之后,可以抛出一个问题:“整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探索交流,孩子们发现:其实它们的运算本质都是“计数单位保持不变,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尽管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灵魂。这正体现了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

6.“跨”数学学习

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是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因为这大大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历史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查漏补缺。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

7.结语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