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张凡凡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实践层面对“走自己的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崭新阐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唯物论意蕴;彰显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内在统一的辩证法意蕴;蕴含着遵循认识论的总规律以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认识论意蕴;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和文明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的唯物史观意蕴,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哲学意蕴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论意蕴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探究的基本问题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包含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哲学意蕴。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进入新的时代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我们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基于此,我国提出了符合本土国情的理论,那时中国建设现代化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并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突破口。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后,党中央建设现代化的重点放在了生产力层面,创新地发展了国家制度与体系现代化,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按照国情、历史方位等因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二)尊重客观规律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均是有一定依据的,这个依据便是不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按照现代化发展规律进行创新演变的,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中国发展现代化的过程是其他国家少有存在的,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大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亦是客观发展规律在中国的独特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丰富也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所寻找的现代化一定是面向光明、面向幸福的,这个寻找过程本身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现代化指标都包含着三个方面,即工业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三者也是层层递进的;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言,我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大定义更是依照当前我国国内与国际发展大趋势而制定的,在新的质变基础之上开起全新的量变。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指导人们如何理解认识以及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改变现实世界的科学思想理论学说。区别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它是一种“反映论”,特点是能动的、科学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化进程中主要彰显了遵循认识论的总规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两大哲学意义。

(一)遵循认识论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其形式体现为由实践到认识、又由再实践到再认识。这个运动过程有两个鲜明特点:曲折性与上升性。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是紧紧围绕着理论创新进行的。党的指导思想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与丰富:革命时期,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新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新的飞跃;随着党对新时期实践探索的认识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再次实现了新飞跃。中国现代化的征程在继续演进,党的指导思想也会在演进中不断创新,所以实践没有停止,认识就不会停止。认识发展总是在实践基础之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完成飞跃式前进。

(二)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基础,源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它对人们获得的认识的正确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证实了。”[1]我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唯一的方法便是靠实践来检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便是如此:政治体制有了新完善与新发展,党中央就会统一领导与部署,由试点到全面推行、中央到地方来落实新理论、新政策的可行性,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继而证实了新理论、新政策的正确性。当然,得到的成果与教训也为未来一段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宝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过程中始终运用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史观意蕴

历史唯物主义是让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的理论武器,亦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它是对人的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总结的一种理论,让我们能够对各种社会的事物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引导人民对历史的尊敬、对历史的认可。使人们能够运用历史观点来看待出现的问题,分析其蕴含的矛盾,最后有效地解决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和文明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和文明观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这表明自然界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三个阶段:一是依附期。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缺乏对自然的了解,导致了对自然的畏惧、敬畏和依赖。第二个阶段是“征服”。这就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大型机械的运用以及对能源的依赖、对自然的需求,他们要征服大自然。第三个时期是和谐时期。在近代,由于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导致了自然的毁灭,自然也就对人类进行了报复。于是,人们就开始思考如何协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口号。马克思认为,今后的社会,人要有理性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进行预测和调控,试图消除人的主观盲目,获得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自由。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注重物质上的现代化,还强调精神上的现代化,这是一种全方位、均衡的现代化,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和文明观的观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基本原理。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归宿,是我国开创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构建形式,就是指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的现代化文明。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近代以来就已经贯彻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抵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遭受的外来侵略,争取了民族独立,使中国人民真正地站了起来。改革开放的实行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又强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定拥护者、信仰者,人民得到了满足,就会对我们的路线更加支持,从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道路注入永恒的活力。而作为社会实践的参与者,人民群众也推动着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走向更高的阶梯。故之所以将现代化定义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主体作用,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推动历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