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分析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分析报告

易仕淑

四川省泸州市  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5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收集患儿的排泄物进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的分布并对抗生素的耐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53名细菌性腹泻患儿中分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81株,占77.14%,主要为沙门菌,占30.47%,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21.9%,志贺菌,占20.95%;24株革兰氏阳性细菌(22.8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91%);沙门菌中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43.75%,其次为环丙沙星40.63%,头孢克圬与头孢他啶同为21.88%。结论引起腹泻的细菌有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对各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耐药性。

关键词】细菌性腹泻;粪便;病原微生物;耐药性

腹泻已导致全世界超过一百余万人死亡,并且成为5岁以下儿童中的第四大死因,其中细菌感染占一成左右,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细菌性腹泻会使儿童在短期内失去大部分的营养并产生脱水现象。细菌培养是实验室诊断儿童细菌性腹泻的金标准,但是培养时间长,如果出现重度腹泻,还会导致患儿脱水从而威胁生命。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相对迅速的临床初诊和对于抗菌药物的快速合理使用。早期的诊断和使用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对改善儿童排便、减少排便次数、加快排便速度至关重要[1]。小儿粪便样本中的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临床上,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对临床上常见的致泻病原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鉴别,但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细菌性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性进行了分析,以指导临床用药,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5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其中女童60例,男童93例,年龄7~11岁,平均(9.17±1.04)岁,患病时间在一周以内,平均(4.37±1.24)d。

纳入标准:(1)患儿出现排泄频率加快、排泄物质地变稀、大便失禁等现象;(2)患儿年龄在12岁以下。

排除标准:(1)病毒性或生活结构异常导致腹泻的患儿;(2)先天畸形患儿;(3)器官功能异常者。

1.2方法

(1)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收集儿童的新鲜排泄物,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显微镜下观察白细胞、球菌和杆菌的比例,选出合格的粪便培养标本进行培养,接种于哥伦比亚培养基、麦康凯、 SS等培养基,置于CO2浓度2%-4% BIOBASE 博科培养箱35℃下培养24-48小时,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并对优势生长的细菌进行生化鉴定,结合血清学试验结果筛选出致病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大肠埃希菌等(2)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BD Phoenix M5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美华M120微生物药敏分析仪和K-B纸扩散法测定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

(2)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x±s)代表计量数据,行t检验,[n(%)]代表计数数据,行χ2检验,数据组间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病原微生物分布

15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检出病原菌105株:革兰氏阴性菌81株,以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24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见表1。

表1 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n(%)]

病原微生物

株数

构成比

沙门菌

32

30.47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23

21.9

志贺菌

22

20.95

副溶血性弧菌

2

1.91

嗜水气单胞菌

2

1.91

金黄色葡萄球菌

23

21.91

肺炎链球菌

1

0.95

总计

105

1

2.2主要菌耐药性

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43.75%)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40.63%)、头孢克肟及头孢他啶(21.88%);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58.33%)最高,其次为四环素(54.17%)。见表2。

2主要菌耐药性[n%]

抗菌药物

沙门菌

志贺菌

株数

耐药率

株数

耐药率

四环素

14

43.75

13

54.17

环丙沙星

13

40.63

14

58.33

美罗培南

4

12.50

4

16.67

头孢克肟

7

21.88

8

33.33

亚胺培南

3

9.38

2

8.33

复方新诺明

6

18.75

4

16.67

头孢他啶

7

21.88

4

16.67

3讨论

细菌性腹泻会使儿童在短期内失去大部分的营养并产生脱水现象。细菌培养是实验室诊断儿童细菌性腹泻的金标准,但是培养时间长,如果出现重度腹泻,还会导致患儿脱水从而威胁生命。儿童细菌性腹泻多以经验性抗生素用药治疗为主,但疗效不理想[2]。临床经验性应用的抗生素与儿童真实致病性细菌组成及药敏结果有较大差异。抗生素不当使用,不但会延误患儿病情治疗,错失最佳治疗黄金期,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儿童对医院的恐惧心理。还会引起菌群失调患儿抵抗力减弱,以及对抗生素依赖性增加等。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组成及耐药情况进行调查,有助于临床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并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3]

本次研究发现,该病原菌105株,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以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等为多见,与钟燕,魏喜典,贾红丽等报道基本吻合[4]。通过对其耐药情况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沙门氏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超过35%。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要根据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对三成到五成的耐药菌株进行合理的选用。所以对于这类患儿,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如美罗培南,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本次研究发现志贺菌对于环丙沙星耐药率高达58.33%,且对四环素耐药率也高达54.17%。因此,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能将这种药用于细菌性腹泻的抗菌治疗。几种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都不高,而其他少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这类抗生素在细菌性腹泻的抗菌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引起细菌性腹泻的细菌主要包括: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沙门菌对四环素,志贺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细菌的菌谱和耐药性分析,选择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尹业师,陈浒,张美红等.人体肠道4644株代表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挖掘与耐药及毒力基因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22,38(10):3682-3694.

[2]张薇.病原微生物检验在儿童细菌性腹泻中的预防和诊疗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5):32-33.

[3]闫丽梅.11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2,19(01):100-102.

[4]钟燕,魏喜典,贾红丽等.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04):71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