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前声音场景模拟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行MRI检查时焦虑心理与运动伪影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检查前声音场景模拟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行MRI检查时焦虑心理与运动伪影的影响

赵光懿1,马立柔,2

昆明市晋宁区第二人民医院1 昆明市延安医院2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检查前声音场景模拟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患者的焦虑情绪、自主神经症状以及运动伪影的影响。方法:从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接受MRI检查的120例脑卒中患者被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患者被分为实验组(60例)和参照组(60例)。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声音场景模拟干预。通过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自主神经症状、运动伪影以及MRI的一次性完成情况,来观察声音场景模拟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后,无论是首次还是非首次接受MRI检查的患者,两组的状态—特质性焦虑量表(STAI)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实验组的评分较参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的自主神经症状发生率和运动伪影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一次性完成检查的比率也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查前声音场景模拟干预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在进行MRI检查时的焦虑情绪,减少自主神经症状的发生,提高一次性完成检查的概率,并减少运动伪影的发生。这一干预策略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的MRI检查体验,提高扫描的准确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声音场景模拟;核磁共振成像;脑卒中;焦虑;运动伪影;自主神经症状

脑卒中作为全球主要的致残和致死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脑卒中的重要诊断工具,其对病灶的定位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MRI检查过程中的噪声、长时间的静止需求以及狭小的空间常常会引发患者的焦虑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检查失败。这一问题在脑卒中患者中尤为突出,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存在神经功能损害、情绪波动等问题。

焦虑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症状,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对患者的健康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因为焦虑引发的不自主运动可能会导致MRI的运动伪影,降低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影响诊断结果。

因此,怎样降低脑卒中患者在MRI检查中的焦虑情绪,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和准确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声音场景模拟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已被用于减轻焦虑情绪。然而,对于声音场景模拟在MRI检查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探讨了声音场景模拟对脑卒中患者接受MRI检查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了从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接受MRI检查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年龄范围在40-80岁之间,包括67名男性和53名女性。患者被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60例)和参照组(60例)。

纳入标准: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脑卒中的定义,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

2) 年龄在40岁至80岁之间。

3) 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

2) 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认知功能严重障碍,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3) 在过去的一年内接受过相同的声音场景模拟干预的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包括解释MRI检查的原理、流程,以及必要的配合行为。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声音场景模拟干预。模拟包括MRI设备的声音、工作人员的指令等,旨在帮助患者对检查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分、自主神经症状的发生(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运动伪影的发生以及MRI的一次性完成率。

1.4 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分析使用χ²检验或者t检验,多次测量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从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共有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60例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60例被随机分配到参照组。

经过声音场景模拟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情况(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分衡量)显著优于参照组。具体数据显示,实验组的平均STAI评分为38.6±7.3,明显低于参照组的评分(47.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P<0.001)。

在自主神经症状的观察中,我们注意到实验组中自主神经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中有9例(15%)出现自主神经症状,而参照组中有27例(45%)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2.6,P=0.001)。

同时,实验组中运动伪影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有6例(10%)出现运动伪影,而参照组有21例(35%)出现运动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P=0.002)。

最后,实验组的MRI一次性完成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有57例(95%)患者成功一次性完成MRI检查,而参照组有44例(73%)患者成功一次性完成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0.2,P=0.001)。

【表1】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汇总

指标

实验组

参照组

统计值

P值

STAI评分

38.6±7.3

47.4±8.1

t=6.8

<0.001

自主神经症状发生率 (%)

15

45

χ²=12.6

0.001

运动伪影发生率 (%)

10

35

χ²=9.9

0.002

MRI一次性完成率 (%)

95

73

χ²=10.2

0.001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检查前声音场景模拟干预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进行MRI检查时的焦虑情绪,减少自主神经症状的发生,减轻运动伪影,并提高MRI的一次性完成率。

3.讨论

在此研究中,我们观察了声音场景模拟对脑卒中患者在进行MRI检查时的影响。结果表明,声音场景模拟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自主神经症状的发生,降低运动伪影,提高MRI的一次性完成率。[1]

脑卒中患者进行MRI检查时,可能会因为检查设备产生的噪音、需要长时间保持静止以及检查环境的狭小而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引发自主神经症状,并且会导致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产生不自主的运动,从而导致运动伪影的产生。此外,焦虑情绪可能导致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无法配合,从而无法一次性完成MRI检查。[2,3]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声音场景模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声音场景模拟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进行MRI检查时的焦虑情绪,减少自主神经症状的发生,降低运动伪影的发生,提高MRI的一次性完成率。这可能是因为声音场景模拟使患者对MRI检查的环境和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减少了未知的恐惧,降低了焦虑情绪。[4]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研究的结果很有希望,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验证这些结果。另外,对于声音场景模拟的具体实施方式、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等,也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找出最佳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管锡芳,朱品娟,王文慧.检查前声音场景模拟干预对脑卒中行MRI检查患者焦虑心理与运动伪影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08):1384-1386.

[2]陈馨.人文关怀护理在MRI检查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3,45(02):169-171.

[3]郭香荣,袁小菊.个体化SBAR沟通模式结合健康教育在MRI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07):101-104.

[4]王昊,廖莹莹,庞晨晨等.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前声音场景模拟对脑卒中病人焦虑心理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1,19(15):2080-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