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巧用微视频拍摄促进学生课堂新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新课标下巧用微视频拍摄促进学生课堂新发展

陈丽君

温州育英实验学校

摘要   课题中的“学生课堂新发展”指的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与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培养相符合。其二,课题中“巧用微视频拍摄”,是指通过微视频拍摄拓展上课的维度,学生的学习就从“三维空间”拓展到课外时间“四维空间”,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我积极实践,分别从“改进--书本原有实验”、“拓展--学生课外实验”角度研究我的课题。

关键词  微视频 科学课堂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学会学习 实验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信息意识,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等[2]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科学课堂上有一些疑难实验,或受限于课堂硬件条件不足。比如没有投屏设备教师讲台演示因部分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受限于实验时间比较长。比如海波熔化实验,导致教师上课实施环节因时间“缺乏”不能充分展开,只能草草收尾!上述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手机微视频拍摄巧妙解决。什么叫微视频呢?“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视频形态多样,涵盖视频剪辑等,可通过手机拍摄的视频短片的统称[3]。而手机像素不断升高,各种软件开发层出不穷,这为拍摄科学微视频实验,应用于科学课堂中,提供了设备上的支持!

综合上述分析积极实践,分别从“改进--书本原有实验” “拓展--学生课外实验”个角度研究我的课题。

一 、 新课标下巧用微视频拍摄促进学生课堂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后对学习内容的保持率不同。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可以达到20%[3]但是如果学生用手机拍摄微视频,她只有先实验理解后才能将顺利地完成视频录制即可以达到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最高档:教别人!而这种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4]

二、新课标下巧用微视频拍摄促进学生课堂新发展的实践研究

2.1 改进--书本原有实验

【案例 1】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初中科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动能概念意义建构,并进一步对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解并应用。但科学书本上(浙教版9上第三章第四节)只提供了“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

【书本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1.难以把握小钢球A从同一高度静止滚下的准确初始位置,小钢球A滚下路线不能保证,有时无法撞击到木块B导致实验失败。

2. 在实际授课中,因为浙教版教材刻意回避,教师发现学生对 “质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静止到底端速度相同”会心生困惑。 

因此,我将书本实验改良为“双轨道”进行拍摄视频

【教学片段】

师:1、选择怎么样的材料去改变质量大小?    生: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师:展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小钢珠和玻璃珠

师:2、怎样去获得速度大小?(教师演示水平轨道上演示不同力度手弹玻璃珠)

生:这种方式(手弹一下),没有办法控制好变量,(联想伽利略实验)应该让它从斜面不同高度静止释放,从而得到水平面不同的速度。

师:(展示改良版的双轨斜面器材)怎样使运动速度大小相同?

生:让玻璃珠和小钢珠在斜面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看到达水平面速度是否相同?

师:播放事前用手机拍摄微视频的实验(提醒学生关注两珠滚落过程中是否同步?最后两珠滚到底部时,撞击尺子是否“一声”?)视频截图如下:

师: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 ?

生:看小钢珠和玻璃珠分别推动圆柱体距离远近(转化法)

本节课因为微视频拍摄融入科学课堂中,巧妙验证:“不同质量物体,从相同斜面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到达水平面速度相同。”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解决书本原型的不足之处。整堂科学课堂氛围热烈,学生学习积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得到与会的老师一致的好评!

2.2 拓展--学生课外实验

【案例 2】利用“奇”培养科学兴趣--CO2课外探究实验

《课程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物质的主要性质并列举其用途。[1]【教材原型再现】 验证CO2的性质实验

科学教材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教材中以“活动”栏目形式呈现: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材中不仅直接以图的形式展示实验的结果,还直接用文字表述结果:“CO2使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我以为教材设置的问题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质疑教材的实验限于操作,法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恰逢《课时特训》上曾有一道有关CO2性质“奇怪”的探究实验,就让学生课外尝试做做看,拍下微视频如下:

课堂上播完这视频后,学生们的情绪就非常高昂,纷纷问为什么?开始自发讨论研究起来,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生1: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既然上面的蜡烛先灭,我猜想原因之一是上面聚集了CO2,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生2:我猜想可能原因是这样,因为CO2燃烧生成,刚刚生成,它自身的温度比较高,热胀冷缩,所以导致它密度变小,比空气小,所以往上飘。

......

在2019温州中考的探究题(27题(1)),就和学生自己拍的这段视频有相似之处!【中考参考答案27(1)小玻璃杯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通过“科学直播间活动”,前后大约有十几位学生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微视频课外小实验” ,极大提高其他听讲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来讲台展示的学生因为想完美展示自我,所以课外学习更积极主动,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内在驱动力。符合马斯洛的最高需要层次[4],同时也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教他人”巩固率最高!在微视频产生实验现象和预期不一样时,学生们就会进入“自嗨”模式,积极通过讨论,自主建构,符合建构主义“学为中心”[5]的理念!通过“拓展--学生课外实验”手机微视频拍摄,可以促进学生科学课堂新发展让人觉得科学本来就是这样富有魅力,本应该是这样让学生来学习!

、小结

如果说科学是一座迷宫,那么,科学实验则是解开迷宫的钥匙。而我们研究的课题“手机拍摄微视频”就是将这把钥匙装上梦想的翅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多利用“微视频”,亲手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体验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堂才会引人注目、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2.

[3].微视频在《教育技术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8):1315.

[4]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华夏出版社.1987.

[5]张亚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综述 [J]. 教育现代化 .2018.5(1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