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交通事故特征及风险防范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7
/ 2

水上交通事故特征及风险防范策略

刘毅

沅江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湖南益阳 4130000

摘要:当前,各大航运公司越来越重视水运业的发展,水运业的水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不仅会导致船只损坏、沉船、人员失踪死亡等,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以及造成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做好水上交通事故风险防范工作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水上交通事故特征,其次探究了水上交通事故风险防范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上交通事故;特征;风险防范

引言

水上交通是我国贸易往来的重要渠道,在国内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下,我国水上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前景巨大,不过水上交通存在较为严峻的安全风险问题,且随着安全风险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明晰水上交通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航运产业的发展,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1、水上交通事故特征

1.1人为因素为主要事故原因

从以往水上安全事件的统计资料来看,在造成船只相撞的直接原因中,有72%的原因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疏忽或错误。例如,在瞭望时麻痹大意,船舶相遇时不协调,不及时;在事故之前没有作出准确的风险判别,行驶速度不符合规定,违反了船舶技术规范。在引起自沉事故的原因中,由人员原因所引起的也是最多的,占到了近41%,这是由于错误的船舶操作引起的,并且货物管理方式不当、配载不符合船舶的要求等,也会引起船舶超载。

1.2季节交替月份与凌晨时段事故多

根据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相关部门所统计的事故发生月份的分布情况来看,每年的3月、4月、5月、10月、11月份和12月份的事故比较多,但1、2月份的事故比较少,这说明在季节转换的时候,可能会对水上安全造成一些影响,从而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1]。近年来,我国沿海商船相撞事故频发,且发生时间、区域相对集中,其事故数量较多,造成的损失也较大。海上商船在雾季及伏季休渔后的十月,都是海上商船相撞的多发时期。从时间上看,以晚上为主,晚上零点至早上四点为最多,然后是早上四点至早上八点,晚上八点至早上八点。在夜晚,由于各种原因,航行条件十分复杂,严重威胁了船舶的安全。

1.3碰撞事故发生频率高

水上相撞是在水上航行中与其他船舶或客体的相撞而造成的一种损失。造成船舶撞击事故有三个方面:①船只与其他对象的接触、撞击。②船只在撞击过程中遭受了损坏。③发生撞击的水域一定是合法的,而不是在其它地区。碰撞事故、接触事故和自沉事故是最常见的三种事故,几乎占全部水上事故的77%,在这三种事故中,碰撞事故大约有52%,接触事故大约有16%,而自沉事故大约有9%,碰撞事故在全部水上事故中所占比例最高[2]

2、水上交通事故风险防范策略

2.1综合应用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

目前,最为先进且作用最强的雷达技术就是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要想保证雷达技术的实际作用,实现安全防护,就要将二者联合。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技术越来越成熟,进一步突出了雷达通信技术的价值效用。其中雷达、发射机、接收机、通信处理模块与信号通道是雷达通信技术的主要运作结构,其是雷达与通信技术深入结合的新型技术。在水上交通中应用此结构来接收与处理电磁波信号,对处理完成后的信号进行传输即可有效实现雷达通信。除此之外,雷达导航技术是水上交通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技术保障。当前随着雷达导航技术的普及,大型船舶均已建设了雷达导航系统,航行安全得到保障。在雷达导航系统的支持下,船舶在恶劣天气下行驶也可以保持明确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还会对船舶周围及航行线路上存在的海岸、礁石、船只等物体进行实时探测,并且雷达显示终端还能及时收到探测到的信息,为船舶指挥员提供有效信息,如此一来,就能够策划新的前进路线,避开障碍物,为船舶与人员安全提供充足的保障。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应用雷达技术不仅可以帮助驾驶员探测与精准定位其附近的船只,还可以对其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此为指挥中心提供有效信息。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深入探讨量子通信雷达技术,进而利用先进技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2.2构建适合船员流动特点的安全宣传教育机制

近几年,碰撞事故大多都是因为船员操作失误、安全警戒意识不足、避让措施不当、安全航速控制缺失等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见,船员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上交通安全,因此,要以船员为切入点,构建适合船员流动特点的安全宣传教育机制,促进船员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以此将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降低,如此一来,才能有效防范水上交通安全风险。一方面,可以尝试构建船员流动宣教区,并对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区,将各类宣传重点放在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开展,例如,如果想向船员介绍水上行驶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驾驶操作要点以及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等处理措施,可以在多媒体功能区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完成

[3]。又或者,可以将流动宣教区设置在水上的各个停靠港口,为往来的船员发放安全指导手册。另一方面,各地区需要与当地的气候特点相结合,将应时宣教工作做好,在台风频发的阶段,相关宣教培训要以预防台风为主,宣教如何应对台风以及安全行驶等内容。

2.3利用网格化技术推进水上交通管理

第一,要强化航运环节的风险控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船舶通过时的全面监控;信息平台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实时的数据,便于他们进行分析,有效地找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问题,确保在出现危险的时候,可以及时地展开救援工作。第二,有效使用已有的资源,使其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降低费用开支。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检查的时候,要做好细致的工作,要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危险状况和监控的实时状况,对执法资源进行动态的调整,合理控制和安排相关的技术工作;要加强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处理,从各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将无谓的资源浪费降到最低。第三,明确各组织负责的主体,严格遵纪守法,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对工作人员进行定岗、定职、定责,落实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主体缺失的问题。

2.4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监管手段信息化

随着现代化科技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建设信息网络,能够有效提升水上交通监管效率。因此要以科技信息化为依托,加快水上交通安全综合管理系统、AIS,VTS等科技管理手段的推广,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加快海事巡航应急搜救基地、站点和市级指挥中心建设,促进管理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安全管理网络对通航水域的全覆盖[4]。建立水上监管与应急指挥一体化工作模式,强化巡航、安全检查等专业手段,实现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提高应急专业化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水运事业的迅速发展下,水运船只的数目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运事故的频发。船舶的航行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水上交通的安全管理也越来越困难。如果监管模式落后,缺乏对水上交通的信息化监控手段,会导致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中,要科学分析水上交通事故特征,并做好水上交通风险防范工作,从而提升水上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建林.构建水上交通安全治理新格局[J].珠江水运,2019,(24):13.

[2] 王浩宇,卞春华,刘海强,王宗才,罗义军.张家港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J].中国水运,2019,(11):60-61.

[3] 李国强.关于完善促进行业自律政策措施提升水上交通安全基础保障能力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9,(09):39-41.

[4] 王浩宇,卞春华,刘海强,王宗才,罗义军.张家港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J].中国水运,2019,(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