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中路基路面病害的处治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2
/ 2

公路养护中路基路面病害的处治措施分析

唐明  

弥渡公路分局   云南 弥渡 675600

摘要:公路检测要求持续提升,不仅要准确判断路基路面的状态,还要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公路运行的安全性。本文研究中,重点分析路基路面病害的处治措施,提升公路养护效益,仅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养护;路基路面病害;处治措施

经济社会发展下,相应完善了交通建设体系,公路工程对日常出行的影响非常大。随着公路荷载持续增加,必须高度重视路面养护工作。当养护维修不及时,就会增加路基路面的病害问题,对行车舒适度、安全性产生影响。鉴于此,必须深入检测和分析路基路面的病害问题,提出科学的治理措施,保障公路工程的质量效益。

1、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1.1裂缝成因

沥青混凝土路面很容易产生裂缝病害,随着公路运营时间延长,裂缝病害也会持续加重。疲劳性裂缝,多是由于路面处于暴露环境,受到外部环境、作用力影响后,改变路基结构。在强降雨天气下,雨水渗透到路基深处,受到车辆荷载影响后,加快路基软化速度,从而产生裂缝。反射型裂缝,由于公路工程由面层、基层、路基构成,基层处于面层、路基的中间位置,急速收缩后会产生裂缝,此种裂缝与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的关系密切。如果未及时处理路面裂缝,就会增加裂缝宽度与深度,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明显。由于裂缝成因比较多,所以要参考不同成因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1.2水损害成因

积水渗透到路面结构内部,对路基产生破坏影响。坑槽深度大于2cm。水通过麻面渗入到路面间隙内部,降低沥青、矿料的粘结力。唧浆,路基长时间受到积水浸泡,基层产生大量泥浆,之后从裂缝内冒出。掉皮,雨水渗透到面层内部,降低面层、基层的粘结性。车辆急刹车时会产生剪切力,加速面层、基层分离。水损坏成因,涉及到水分子取代、分离作用,孔隙水压、沥青乳化。由于夏季雨水量多,很容易引发水损害问题,因此要严格管控影响因素,保障路基路面质量的达标率。

1.3车辙成因

车辙是车辆长期碾压路面所致,包括失稳型、结构型、磨耗型。导致车辙病害的原因,多是由于区划交通、环境温度、混合料、原材料影响。公路的车流量较多,当车辆的行驶速度较快,行走轨迹持续叠加,此时就会引发车辙病害。车辙病害比较特殊,因此治理难度大。如果路基路面才出现车辙病害,此时通过养护治理可以控制影响,尽早恢复路基路面的原态。

2、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治理措施

2.1裂缝治理措施

为了处理公路裂缝问题,必须加强路基路面施工。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按照公路项目要求,选择高质量沥青材料,减少施工材料的使用量,从而控制养护成本支出。分析路面裂缝处理可知,养护人员要按照裂缝长度,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高温季节多为轻微裂缝,无需特殊处理。针对愈合难度大的裂缝,则要使用低稠度沥青填缝。当路面裂缝宽度小于5mm,使用压缩空气吹扫裂缝,之后将灌缝胶灌入到裂缝内部。当缝隙内溢出灌封胶,则要向前移动灌封胶,直到灌满裂缝,之后将石屑撒到裂缝内。当裂缝宽度大于5mm,使用切缝机沿着裂缝切成规则形态,去除沥青路面。当基层产生裂缝,则要彻底清洁裂缝,之后灌注水泥浆液,并且使用沥青混合料抹平断面。对于路基路面产生的大面积裂缝,当基层强度良好,则要使用稀浆封层,同时铺设沥青混合料封层。

2.2水损害治理措施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就是水,所以要采用以下方法治理:第一,封堵,阻断水进入沥青内部。第二,排除路面的积水。

在表面层封水处理时,促使水从路表面排出。如果表面封不住,则要从中间层封,积水利用层间排出。如果选择在基层表面封堵,则要加设下封层,以免地下水冒出。当积水渗透到基层,则要做好基层排水处理。当积水长时间存积在沥青混合料内,就会出现坑槽、唧浆等病害。沥青路面长时间被水浸泡,就会产生脱皮、麻面、坑槽现象。

2.3车辙治理措施

公路的车辙病害比较长时,养护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车辙的长度小于30cm,深度小于8mm,则确定为车辙病害。车辙病害会加剧路面变形程度,导致路面纵向拥包,致使路面成为变形曲线。病害段长度大于30m,深度超过8mm,库行车会出现明显的摆动感。当路基路面出现唧浆、块网裂病害时,会出现行车颠簸感。

在处理车辙病害时,使用铣刨机翻松车辙表面,彻底清理废料,喷洒黏层沥青,同时使用沥青混合料铺筑。当车辙病害较为严重,但是趋于稳定时,也可以采用局部维修方式处理。由于车辆 行驶所致车辙病害,则要铣刨清除车辙面层,使用改性沥青混合料修补。路面受到横向推挤所致车辙,则要铣刨凸出部分,将黏结沥青喷洒在波谷位置,使用沥青混合料找平。面层、基层存在不稳定夹层时,就会形成车辙,此时要挖除面层,重新制作面层。

2.4预防性养护技术

预防性养护技术,是采用碎石、改性乳化沥青、添加剂、矿料,以专业设备混合上述材料,之后摊铺在路面上。在养护路面之后,即可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微表处技术,能够高效处理轻微车辙、细小裂缝。同时要控制混合料的摊铺厚度,约为10-15mm,进一步提升路面的耐磨性、抗滑性、防水性。为了充分结合混合料、路面,要做好前期清理操作,避免对治理效果产生影响。此外,养护人员要总结路基路面病害的养护经验,从而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

3、公路路基路面的日常养护方法

3.1增加预防性维护频率,延长运营寿命

公路工程承载的交通负荷比较大,相应改变了道路状,导致养护操作的工序逐渐复杂,所以要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当路基里面无明显损坏时,则要实行预防性维护措施,从而消除潜在病害。同时要制定科学的养护决策,参考现有交通量、养护标准,确定针对性的养护对策,以免与实际决策的偏离较多。

3.2维护路基完整性,降低病害率

在公路工程体系中,路基路面为重要组成,只有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高强度,才可以维护公路性能与质量。在防治路基病害时,则要做好防控水、排水等工作。日常养护工作中,应当定期清理、疏通排水沟渠。汛期之前,重点排查沿线薄弱部位,比如路基、排水设施,尽早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在汛期要加大巡查力度,以免排水沟、路基损坏,引发挡水缝等病害问题。为了控制路基病害,必须落实预防性维护措施,比如建设维护挡水带,实行超前检测,完善侧沟、排水沟、取水口等设施。

3.3科学维护桥梁,保证桥梁运营安全权

重视公路桥梁的日常维护,保证交通运行的通畅度。为了减少缺陷问题,要使桥梁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以满足使用需求、性能需求。开展日常养护工作中,应当完善清扫设施,提升桥面的清洁度,确保锥形坡无杂草,出口位置、涵洞入口位置通畅。同时要组织技术人员疏通排水孔,提升排水设施运行的良好性,进一步维护桥梁运营安全。

3.4完善养护管理体系

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养护人员的行为予以规范,减少责任推卸等现象,加大各项工作的衔接度。对于养护人员来说,现有的管养制度很难起到约束作用,所以要在固定时间检查公路养护情况,以配比考核、奖惩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养护人员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养护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路基路面的病害治理,从而保障公路工程的使用性能、运营寿命。养护人员要深入分析路基路面的病害成因,选择科学的病害治理措施,从而加强公路工程的使用性能,降低维修养护成本,保障行车舒适度、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敏娟.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科学检测及预防养护[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04):67-68.

[2]雷煜,林彦宇,杨慧,何焰,钟利华. 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科学检测及预防养护策略研究[J]. 四川水泥,2021,19(04):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