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2
/ 2

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刘腊梅

湖南航天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接受雾化表面活性物质(AS)治疗的为24例;另外24例接受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以及BPD发病率指标。结果:治疗后,AS组患者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9.17%,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5%,AS组指标稍高于MIS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总BPD发病率为37.5%,MIST组总BPD发病率为54.16%,AS组指标低于MIS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AS)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的治疗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可应用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新生儿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常见于早产儿中,胎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进行性呼吸窘迫,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1]。雾化吸入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PS)实现了真正的非侵入性药物输送。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接受雾化表面活性物质(AS)治疗的为24例;另外24例接受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治疗。纳入标准:①按《实用新生儿学》[2]第五版标准,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儿;②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胎龄在28~34周之间。排除标准:①家属拒绝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②合并呼吸系统先天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宫内感染的患儿;③入院时已插管并需有创辅助通气的患儿。

1.2方法

1.2.1 无创通气设备及参数设定。所有患儿均接受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参数设定如下:吸气峰压(PIP):15-25 cmH20、呼气末正压(PEEP):4-6 cmH20、呼吸频率(RR):25-40次/分钟、气时间(Ti):0.3-0.4 s、流速:8-10L/分钟、吸入氧浓度(Fi02):0.2 l-0.40、目标氧饱和度(Sp02):0.90-0.94。

1.2.2 PS给药方案。基于有效无创通气,如果新生儿出生后三天内Fi02>0.30,则提供PS治疗。在AS组中,患儿在无创通气的基础上,将振动雾化器连接到呼吸机管道上,Medin无创双腔鼻插管连接到患儿端,并加压固定封闭口腔。PS(100mg/kg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或200 mg/kg猪肺磷脂注射液)通过振动雾化器随着呼吸机气流进行输送。在MIST组中,由有经验的操作者在喉镜引导下对患儿进行无创通气,将一次性气道抽吸导管经喉口插入气管,并将PS(100mg/kg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或200mg/kg猪肺磷脂注射液)注入气管,持续30-60秒,用药后取出导管。给予PS后继续无创辅助通气,如果无创通气在患儿出生后3天内失败,则接受气管插管的有创通气,并在插管后,根据患儿的情况,再进行一次PS给药,累计不超过三次。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以及BPD发病率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本院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x检验;多重比较采用比较采用x2检验;通过 Spearman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以及BPD发病率指标比较

治疗后,AS组患者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9.17%,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5%,AS组指标稍高于MIS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总BPD发病率为37.5%,MIST组总BPD发病率为54.16%,AS组指标低于MIS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以及BPD发病率指标比较n%

组别

例数

初始治疗失败

轻度BPD

中重度BPD

总BPD

AS组

24

7(29.17)

4(16.67)

5(20.83)

9(37.50)

MIST组

24

(25.00)

7(29.17)

6(25.00)

13(54.16)

U/X2

-

0.001

0.284

0.194

3.471

P值

-

0.943

0.197

0.705

0.061

3.讨论

由PS缺乏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很常见,并且胎龄越小,发病率也越高,在胎龄30-31周的新生儿中发病率为57%左右,在胎龄小于25周的新生儿中发病率高达90%以上

[3]。众所周知,用PS治疗可以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气胸、间质性肺气肿、BPD和死亡的风险,显著改善临床结果[4]。目前,使用PS的经典方法是气管插管给药。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造成气压伤、容积性损伤以及与气管插管有关的许多并发症。因此,需要寻找侵入性较低的PS给药方法。

MIST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技术之一,因为它减少了气道插管正压通气带来的副作用以及BPD的病发率[5]。而PS在雾化后能够更容易到达肺泡,并且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肺部,AS疗法还能够明显提高肺顺应性,改善肺部通气及肺部氧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S组患者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9.17%,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5%,AS组指标稍高于MIS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总BPD发病率为37.5%,MIST组总BPD发病率为54.16%,AS组指标低于MIS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AS)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的治疗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可应用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4.参考文献:

[1] 晏晶.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22(2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