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浅谈探究式教学策略

陈汉旦

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 325603

摘 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一些材料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而这些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其作用是通过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或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新知识。

关键字先行组织者    探究式教学

先行组织者和探究式教学

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先行组织者 (advanceorganizer)策略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简单来讲,先行组织者是用来引出一个主题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帮助学生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帮助他们储存 、分类和整理学习的内容,以便他们记住和未来使用。先行组织者就像是一个带分枝的树状结构,这些分枝将成为要长出来的枝条的荃点或支撑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它的突出特征是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体。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及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也就是呈现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在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1.运用先行组织者作为探究的引入

案例有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商人谈生意,数学家对商人说:我准备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十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每一天你都要给我回扣,并且第一天你要回扣我1元,第二天回扣我2元,即后一天回扣是前一天的2倍。请你考虑一下,如你愿意,我们就到公正处办理合同公正手续。商人满口答应。请大家替商人和数学家算一下(一个月以30天计),谁能得利?于是学生排出下列等比数列:124816。很清楚,要知道谁获利,只需知道上述这个等比数列的前三十项和与的大小就清楚了。显然这个数列一项项求和很费时间,有个别学生提问:能否先导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呢?于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始探究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选取与所授内容相关的故事,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不但对下面的知识学习起着桥梁作用,而且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2.运用先行组织者为探究的过程

案例离心率的定义是学生不好理解的,为什么用c/a来定义离心率?离心率又反映了圆锥曲线的什么性质?在学生首次接触离心率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验:用《几何画板》设计两个动态模拟:第一个动态模拟是同时增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比值保持不变;第二个动态模拟是保持不变,而改变的值,椭圆的扁平程度随着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当学生观察了大屏幕投影仪演示的第一个动态模拟实验后,自己可以很快得出:比值相同的两个椭圆虽大小不等,但形状相似;当学生观察了第二个动态模拟实验时,结合第一个动态模拟的结论就能立即分析出的比值越大,椭圆越扁平,的比值越小,椭圆越近圆,当变为0时,椭圆变为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离心率定义、离心率的大小与椭圆的形状的关系及椭圆与圆的关系。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从理论是证明离心率的大小与椭圆的关系。以上两个动态模拟实验充分体现出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使得原来理解的离心率概念和离心率的大小与椭圆形状的关系,几分钟内就在学生脑海中迅速而准确地建构起来,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数学实验形式的先行组织者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数学发现探究过程的体验。显然数学实验在概念引入教学中是一种诠释未知,启迪知识的有力武器。

  1. 运用“先行组织者”作为探究的中心

案例首先给学生展示一段史料:两千多年前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希帕霍斯(Hipparchus180B.C~125B.C.)利用相当于三角函数和差角公式的结果制作了目前所知的第一个弦表,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后来托勒密也利用相当于和差角公式,制成现存最早的三角函数的弦表,弦表在后来的天体测量与大地测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千七百多年前,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帕普斯给出了正弦函数和角公式的几何模型。利用这个模型,我们试着将其它的公式也一并作出证明。

问题与讨论:

1.图1展示的是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的证明方法,你能说明其证明过程吗?


1

2.参考了上述证法,再看看图2,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3.现存第一张三角函数的弦表,就是古代托勒密(C.Ptolemy,85?~165?

)利用相当于和差角公式的结果计算出来的,你能利用题1与题2的结果计算出的值吗?

4.试求出的值。

5.上述结果是否对任意的角都成立?

6.课本中给出的证明方法是19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A.L.Cauchy,1789~1857)给出的,请将以上两种证法进行比较,你感觉那个证法更好?理由是什么?

探究式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的反思

运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引导性材料——理解引导性材料——探究引导性材料的特征,明确其中的智力框架——比较引导性材料与学习材料异同——迁移和渐进分化。在探究式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在教学中发挥以下几个作用

1.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起、维持和增强,为探究式教学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的学习是在兴趣、动机的支持下进行的,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智力因素看作学习的操作系统,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看作学习的动力系统,没有动力系统参与的学习将是难以进行的,故应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其中,学习兴趣、动机是与学习关系密切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能够看到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易于将学习内容同化于认知结构中去,学习效果较好。另外,学生由于在先行组织者的帮助下认识到已学知识对学习任务的作用,因而也会对学习内容有一种期望,认为它的学习也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帮助,所以学习动机增强。这有利于意义学习的顺利进行。   

2.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和学习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保障探究式教学的更好地深入。组织者本身就是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的材料,作为 线索桥梁支架,它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3.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能减缓知识的遗忘,为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根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的理论,我们知道,如果采用了组织者策略,学生易于将已有知识和学习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益于新内容的学习,使意义学习得以进行,将新内容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得新内容有了固着点,新内容较为稳定;同时在与新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发生所谓的 意义遗忘,从而使得原有的知识更为稳定;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多为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原有知识的恰当组织,故先行组织者利用过程也是旧知识的应用过程 ,是一次复习的过程,故原有的知识当然更加稳定、不易遗忘。

我们认为,任何策略都有其适用范围,先行组织者也不能例外。先行组织者作为新旧知识间的 桥梁,其作用是明显的。但由于学习者知识程度不一,学习内容性质不同,组织者的作用也不可能一样。对知识间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学习,组织者的作用可能大些;对于知识间内在逻辑性较松散的,组织者的作用可能小些;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良好,容易看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此时组织者的直接作用不大;学习者若自己难以直接看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则组织者效果明显。另外,就是组织者的组织实施较费时间,如利用不好,既难以发挥其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作用,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得不偿失,需要我们注意。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3]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 〔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21

1